关键词:
义利关系
困境
对策
马克思主义义利观
摘要:
“利”是社会繁荣进步的发动机,“义”是社会和睦协调的稳定器。马克思主义义利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以往“功利论”和“道义论”的理论基础上创立的,并在现实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科学理论。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是指导人类行为的指路明灯和引领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国家的兴旺发达、社会的规律发展、人民生活的美好幸福,需要“利”的夯实,也需要“义”的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永续发展,更要求我们要坚持好、运用好、发展好马克思主义义利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加快建设脚步,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人民这一主要利益主体对于利益客体的需要不断多样化,人在满足自身欲望的过程中往往失去了道德观念的认同,过度追求物质享受无视内心道德的呼唤,道德文明受到了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见利忘义经济,现实生活中注重量的增长,忽略质的提升的问题频现。自利的行为超过了市场经济的底线,即道德规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久持续谈何可能。利益分化、利益差别不断扩大,社会生活中积攒了诸多矛盾,例如城乡矛盾、生态矛盾、官民矛盾等,这些矛盾本质上是基于复杂社会关系的“义利失衡”,特别是“利利矛盾”,这种“失衡面”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种种困境,如何均衡义利关系、摆脱困境,如何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锻造强大的社会主义精神,如何满足巨大规模人口的多方面需求,如何实现物质与精神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课题。义利相兼,既是马克思主义义利观的本质内容,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在社会格局深度调整,秩序面临重塑,社会面临更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时代呼唤道德和价值观的引领。马克思主义义利观正是作为这一课题任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保障中国社会的发展不会陷入义利失衡状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义利观为视角,运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在概述马克思主义义利观的演进历程和核心内涵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义利困境”及其原因,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义利观的理解和义利关系现状的审视,并从理论立场层面、制度设计层面、个人主体层面予以困境破解的对策,并在马克思主义义利观视域中践行对策。同时,通过总结践行马克思主义义利观对于我们认清当代社会的本质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价值启示,以期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和市场经济的高水平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