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张岱年
《天人五论》
辩证唯物论新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摘要:
《天人五论》是张岱年回应20世纪上半叶中国哲学界围绕“中国传统哲学必须实现现代转型”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实现中国化”这双重历史任务而进行理论创造的产物。针对前一历史任务,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哲学家们开启了融汇古今中西哲学与文化创建现代中国哲学体系的高潮,代表性的有熊十力“新唯识论”、冯友兰“新理学”、贺麟“新心学”、金岳霖“道论”等体系,与这些先生不同的是,张岱年强调中国现代哲学必须“以辩证唯物论为根本”、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来创建。促使张岱年认定中国现代哲学体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不是中国传统哲学、西方现代哲学为基础来创建的根本原因是,他以唯物史观作为理论武器具体分析了这三种哲学的哲学发展阶段与哲学发展水平,指出中国传统哲学是代表封建农业社会经济基础的落后过时的哲学形态、西方现代哲学代表维护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经济基础的处于没落阶段的哲学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批判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经济基础的代表未来社会发展趋向的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形态,因此我们要以代表更高哲学发展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创建中国现代哲学的基础与主体。这一判断与决定使张岱年将第一个历史任务即“中国现代哲学应当如何创建”的20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道路问题转变为了他自觉意识到的第二个历史任务即“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如何创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路径问题。而针对第二个历史任务,张岱年指出,要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必须“发挥扩充”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挥扩充”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必须批判吸收逻辑实证主义的思想成果,其二,必须继承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粹。在《哲学思维论》中,张岱年通过批判扬弃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观念阐发了辩证唯物论的哲学观,并以这一哲学观为基础确定了辩证唯物论新体系的结构与内容包括宇宙论、认识论、人生论三部分。对于辩证唯物论新体系本体论的建构,在《事理论》中,张岱年深入阐发了马克思主义本体论作为现代本体论的核心要义与实质特征,指出,马克思主义本体论作为与传统本体论存在根本区别的现代本体论,它的核心要义及实质特征是“不以本体与现象两分”的思维方式,它强调要在经验现象中追求本体,不追求超越现象的玄学本体;但是,马克思主义本体论与同为现代哲学的逻辑实证主义的本体观念又有根本区别,逻辑实证主义从反对玄学本体、强调只能研究可被经验验证的东西,走向否定从经验去追求本体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则不一样,它反对玄学本体、反对与经验二分的本体,但它仍然坚持人可以在具有历史性、社会性的实践经验中求得本体。张岱年以他对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这些深刻理解与把握为基础,确定了以“宇宙论”来命名新哲学体系中宇宙哲学的内容,建构了包括“事”本根论与“一本多级”、“两一”大化论在内的《天人五论》的宇宙论。对于辩证唯物论新体系认识论的建构,张岱年解决的首要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逻辑实证主义在感觉经验问题上所存在的两条哲学路线的根本区别,即辩证唯物论是唯物主义的感觉经验论,而逻辑实证主义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感觉经验论或不可知论,这就意味着张岱年必须在辩证唯物论新体系认识论的建构中扬弃逻辑实证主义的感觉经验论。正因如此,在《知实论》中,张岱年力图从理论上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所遭遇的马赫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感觉经验论,即力图从对感觉经验的理论分析与逻辑证明来证实外界的实在,从而建构了辩证唯物论认识论的唯物主义感觉经验论,并以此为基础阐发了辩证唯物论认识论中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对于辩证唯物论新体系人生论的建构,在《品德论》中,张岱年以他对人生论在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生论的状况、中国传统哲学人生论的特点与贡献这三个方面的认识与阐发为构筑辩证唯物论人生论的理论前提,并以这三个方面的认识为思想基础建构了一个包括“一本多级”本体论基础、“兼和”价值论准则及“践形”人生理想论在内的辩证唯物论的人生论理论系统。张岱年《天人五论》所建构的辩证唯物论新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视域来看,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思想的变革起着主导作用,这也使得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对象始终聚焦于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及党内人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创造;张岱年20世纪40年代创建的《天人五论》则提示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际历史过程不仅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及党内人士的理论创造,还包括张岱年这样的党外的学术界的学者所孜孜推进的理论构想,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不仅包括党的领袖及党内革命家、理论家,而且还应包括像张岱年这样的党外赞成马克思主义的学者,而第二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及他们的理论创造的意义与价值恰恰常常被我们忽视。张岱年《天人五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