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艾思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理论贡献
摘要:
艾思奇的哲学思想,无论在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还是中国近代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对我们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和本土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艾思奇的思想历程大致可分为上海、延安、北京三个时期。《大众哲学》是艾思奇在上海时期最具学术价值的著作,艾思奇以通俗化和大众化的方式叙述和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许多进步青年在其影响下走向了革命道路。上海时期的《大众哲学》《思想方法论》《哲学与生活》等作品,在延安期间,对毛泽东的认识论、方法论研究、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在毛泽东的“两论”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而在此期间,艾思奇的哲学活动和“哲学中国化”的主张,为毛泽东系统地提出和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上的启迪。艾思奇在北京时主编的中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对苏联哲学教科书进行了扬弃,形成了一套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系统,他不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史、方法论、认识论等多个层面进行了阐述,而且还将中国哲学中先秦哲学、宋明哲学中的唯心论、唯物论等具有“中国风格”的观点融入其中,使广大学生和干部能够更好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也能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此外,这三个时期伴随着许多哲学批判和论战,上海时期,张东荪、叶青等人抨击马克思主义哲学,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进行了澄清;延安时,对国民党反动哲学进行了批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思想辩护;在北京,他批判了胡适的实用主义思想和梁漱溟的主观唯心主义,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排除了种种不利影响,为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因此,对艾思奇哲学进行梳理,不仅符合习近平“注重理论学习,提高辩证思维”的要求,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发展与创新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