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尾关周二
人与人
人与自然
共生哲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摘要:
尾关周二是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是日本“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将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相结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出发,提出吸收“农业”文明价值观精华,建设超越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后现代多元共生型社会,以期彻底解决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问题。他反对以竞争观念为主导的对抗型社会,而是主张建立一种以承认异质性为前提的共生型和谐社会。从尾关周二共生哲学的产生背景来看。日本社会学生因“欺侮”而自杀的事件层出不穷,当大众传媒及社会舆论纷纷谴责教师和学校管理层面时,尾关周二将目光投向了日本社会背后所隐藏的人与人交往异化的问题,指出在成绩至上的学校体制中产生了“欺侮”的异化交往,在利润至上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企业中产生了“过劳死”的异化劳动。随着日本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环境也遭到了破坏,被资本的逻辑所支配的社会生产将自然视为客体,贬低为追求利润的手段,破坏了人与自然原本和谐统一的关系。当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生社会公害的原因进行分析时,这也引发了尾关周二的关注,他从唯物论的角度出发,提出构建一个人与人共生、人与自然共生、农业与工业共生的多元共生社会,自此他逐步将自己研究的重心从交往理论向共生理论发展。而日本3.11福岛核泄露事故更是令尾关周二对现代文明所主导的“科学技术信仰”产生了质疑,正是核电、化石燃料等脱离了自然生态系统循环的能源,让人类产生了社会发展不受自然制约的错觉,他以此为契机主张去除核电站,通过劳动加强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唤醒人的自然属性,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从尾关周二共生哲学思想的核心观点来看。共生理念分为三种:以黑川纪章为代表的圣域共生论、以井上达夫为代表的竞争共生论、以尾关周二为代表的共同共生论。圣域共生论包含着排除异质性的同质化倾向,而竞争共生论所主张的市场竞争原理,使人看不见其本源的共同性,取而代之的是原子化、孤立化的个人利己主义和自由主义。在这种货币支配一切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交换使人类传统的共同体被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物象关系。尾关周二所主张的共同共生论,以人类共同性价值为背景,试图超越近代个人主义与平等主义,实现人与人之间多样性、异质性的平等。他的共生理念具有多元性,包括人与人的共生、人与自然的共生、农业与工业的共生等。尾关周二重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往,正是通过这种自由沟通,形成了人际关系的劳动基础,并形成了新的人类共同体,这不同于以压抑联合为本质的虚幻共同体。他通过解析交流是个人内在特性,明确个体存在内在的共同关系性。并以共同性价值对人类存在的不可或缺性为背景,谋求对于近代个人身份无可替代性价值的认可,试图实现个人主义的质的转化。人在价值上的平等不是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平等主义,而是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上实现实质化。尾关周二从人与自然物质代谢的观点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一次人类史的转换——“农业革命”带来了“国家”,也随之产生了永久性的支配与从属关系,人与自然产生了距离,人成为作用于自然的主体性存在。第二次人类史的转换——资本主义体系的建立,使人与自然的背离从部分走向完全、彻底。全球的资本主义近代化打破了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农业从属于那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业化发展方式,传统农业既是环境问题的“加害者”也是“受害者”。劳动是人与自然物质代谢的媒介,其本身属于自然循环的一部分或者可以说是自然循环的动因,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同一走向异化。在尾关周二看来资本主义体系下的劳动力商品化是近代文明中各种问题的根源所在,因此他批判资本主义制度,认为只有摆脱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力商品化与增长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多元共生社会与新的文明。他主张通过劳动加强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交流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共生,通过自给自足、地产地销的农业经济模式,摆脱劳动力商品化以及增长主义的束缚,通过对农业的复权逐步从工业化社会向农工共生型社会转变等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策略方案。他的农工共生思想能够帮助我们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少走弯路,使更多的农民共享城市文明的成果;其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共生思想,更是与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总体布局的方针相契合,因而,尾关周二的共生哲学思想更应受到我国学术界的关注,这也是本论文的研究初衷。论文立足于尾关周二的理论成果,在不违背其理论初衷的前提下,完整、客观地总结了其共生哲学思想,旨在为我国环境与发展问题提供更多的马克思主义解决思路,出发点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笔者从平衡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共生社会三个方面提出了尾关周二的共生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