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读物
解放战争时期
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保持生机活力,指导实践并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的现实要求。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读物工作实践,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积极贡献,也为党发动群众、掌握群众、引领群众,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梳理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读物发展历程,研究其传播内容、积极贡献和历史经验,有助于丰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成果,探究这一时期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和方法,也将为新时代理论通俗读物创新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借鉴出版学、传播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旨在较为全面地梳理反映这一时期理论通俗读物发展状况。
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通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读物等研究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介绍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提出研究重点为在把握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读物出版传播状况基础上,分析理论通俗读物的主体、载体和具体内容,进而分析这一时期理论通俗读物工作的积极贡献,总结其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研究难点在于从相关出版史文献中挖掘出理论通俗读物出版概况以及读物承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
第二章分析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读物出版传播的背景条件。从社会背景来看,抗战胜利后和平民主成为社会潮流,人民群众精神力量在战后得到鼓舞和增强,同时中国社会面临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抉择;从政治背景来看,国内革命形势表现出国共力量对比的新变化,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亦给理论通俗读物出版传播带来外部影响;从文化背景来看,抗战胜利后新闻出版业迅速得到恢复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并在中国继续发展,集中表现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取得一系列新成果。
第三章梳理研究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读物的创作主体和传播载体,即主要的作者群体和出版发行机构。中共领导人、党内知识分子、民主进步人士三类主要作者群体,构成了理论通俗读物的创作主体,他们在这一时期编写的理论通俗读物作品体现了理论性和通俗性的要求,一些经典之作流传甚广,影响深远。以三联书店和新华书店两大出版发行系统为代表的出版发行机构,以及部分民间出版发行机构,构成了理论通俗读物的传播载体,其主要出版物种类众多,覆盖广泛。
第四章研究分析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读物的内容。从读物的主要类型来看,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读物可分为读本、手册、文献资料三种类型,不同载体形式适应了不同的理论传播需要。从读物传播的具体内容来看,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读物传播的内容涵盖党的思想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国内外形势、革命人生观等方面内容。对这些内容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一时期理论通俗读物的内容具有不同的理论层次,区分了不同读者群体的特点和需要。
第五章对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读物进行评析。在积极贡献方面,这一时期的理论通俗读物创作出版传播实践,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在历史局限方面,这一时期出版工作受战争影响而不够连贯,读物内容受条件限制而不够丰富,传播体系受斗争制约而不够健全。在主要经验方面,这一时期创作出版传播理论通俗读物,其根本目的是回应时代,坚持围绕党当前的中心任务;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坚持满足人民群众的阅读需要;传播策略是分类引导,坚持划线出版与受众分层相统一;创作方法是情理结合,坚持透彻说理与通俗叙事相统一。在现实启示方面,这一时期理论通俗读物发展实践为当前理论通俗读物创作出版事业带来四点启示,即坚持党对理论通俗读物创作出版的领导,将理论通俗读物定位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推动理论通俗读物创作出版传播的方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