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毛泽东哲学批注
拟文本
文本
思想足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诠释学考察
摘要:
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价值立场和辩证方法为指导,以苏联哲学教科书为蓝本,以中国最具创新性学术著作和教科书为参照,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发展。对毛泽东思想足迹的探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主线,以《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为材料,以哲学批注为研究对象,以拟文本到文本的完成为主题,用诠释学的理论和方法阐释毛泽东能够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原创性贡献的动因、机理、范式和逻辑;用历史和逻辑一致的方法、文本和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具体阐释毛泽东如何实现从拟文本到文本的完成,表征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基础理论体系、应用哲学体系和思想方法论体系三个层面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并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概括其意义,总结毛泽东在文本解读和理论创新方面的基本经验及特征,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历史借鉴和现实启示。
《毛泽东哲学批注集》是毛泽东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础上,着眼于国内外哲学教科书的思想内涵和理论创新,为解决现实问题而发奋读书、不懈钻研而留下的宝贵历史性资料的汇集。批注“拟文本”的属性真实披露了毛泽东哲学思想演变的历史足迹。通过对毛泽东哲学批注的诠释学考察,揭示哲学批注与毛泽东哲学理论发展的内在关联和发展逻辑,阐释毛泽东能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做出创造性贡献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937年7月之前,毛泽东读苏联哲学教科书的批注为《实践论》和《矛盾论》提供思想资源,奠定了“两论”的整体构架。哲学批注到“两论”形成的历史变迁是毛泽东文本创作视域融合机理运用的结果,阐释了毛泽东哲学批注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重点的思想耕耘和在“两论”中的理论结晶,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体系;毛泽东在实践和理论的互动中,构建了实践—问题—文本范式,在对党内教条主义问题的克服中显现哲学批注到“两论”发展的实践逻辑;对哲学批注和“两论”时代价值的阐释,论证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逻辑理路,揭示其在毛泽东哲学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
1937年7月后,毛泽东以“两论”和哲学批注为理论基础和指导,借鉴和吸收中国最流行、最权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家的观点和论述风格,在实践中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多领域创造性发展,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理论体系。毛泽东对改造中国实践方案的创新体现在拟文本到文本形成的思想脉络中,阐释毛泽东哲学批注对军事哲学、政治哲学、经济哲学和文艺哲学形成和发展所积淀的思想资源,探索毛泽东理论创新的哲学轨迹和思想脉络。
1941年之后,毛泽东把关注点集中于理论和实践的中介环节,即哲学方法论体系的构建,这是对马克思主哲学最具创新式的发展。通过拟文本到文本的演变,具体论证哲学批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体系形成和中国式发展的理论准备。在继承矛盾分析法的基础上,构建了活的灵魂的思想法则和方法论体系,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在思想方法的指导下,形成了一系列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毛泽东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理论智慧和实践经验,不仅体现在他从时代潮流和国际视野来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道路,还体现于他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宏阔视域,科学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总结和继承毛泽东文本研究和理论创新的宝贵经验,紧跟新时代的发展潮流,拓展文本解读的论域和方法,探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领域、新途径,为不断开辟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新境界提供重要经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