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1920年代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重要奠基
摘要:
由于特定的理论品质、实践基础、文化土壤、现实契机,1920年代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初步奠基的重要年代。这主要体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初步形成以及革命道路、军队建设、土地革命、党的建设等方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初步形成方面,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在民主革命纲领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把反帝反封建作为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进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中国化。在推动统一战线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所处的历史时代、革命动力、革命对象、革命领导权等问题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了探索,初步形成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在革命道路方面,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创造性的实现了革命道路的转向——革命中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并论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和“农村中心”思想,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进行了艰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从而为后来中国革命沿着这条新道路前进并取得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突出体现。在军队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开始创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伟大实践。明确了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任务:围绕把红军建设成“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提出和实行了三大任务、三大民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灵活的军事战略战术。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军理论的突破与发展。为了充分发挥农民的革命主力军作用,中国共产党广泛开展了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的土地革命斗争,从中国农村土地占有实际出发,逐步探索出正确的土地没收和分配办法,为后来形成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和农村阶级路线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党的建设方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长期的农村游击战争环境和党组织中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实际出发,着重强调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使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党仍然能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中国化奠定了坚实基础。192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中国化史上具有重要奠基作用。它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征程,是中国共产党由被动向主动、由幼稚向成熟转变的关建时期,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石和方法论原则。从历史来看,1920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我们得到三点宝贵的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需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能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永恒的命题。在新时代,我们要不断汲取1920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智慧和历史经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征程中,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时代的实际相结合,在创新发展中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