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东方杂志》
苏联观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摘要: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苏联的影响无处不在,苏联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苏联观直接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第一部分主要考察《东方杂志》关注苏联的背景(1927—1937年)。主要分为三块内容:国际背景、国内背景、《东方杂志》自身的商业性质。国际背景包括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弊端显露;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取得辉煌成就。国内背景包括国共合作关系破裂;国民党推行文化专制政策;“中东路”事件爆发;国内军阀混战,自然灾害频发,国民经济残破不堪;“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急剧加深,知识界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并希望与苏联达成“联苏制日”的目的。此外,《东方杂志》作为商业性杂志,以盈利为目的,发表的文章为了引起读者的兴趣,紧跟时代潮流,这也是《东方杂志》积极关注和报道苏联的重要原因。第二部分主要梳理《东方杂志》关注苏联的作者群、主要内容与主要特点(1927—1937年)。作者群方面,梳理《东方杂志》(1927-1937年)的主编以及发表关于苏联文章的作者群,掌握哪些知识分子在谈苏联,发表了哪些关于苏联的文章。关注内容方面,从经济建设、外交政策、政治体制、社会生活四个视角分析作者群对苏联的认知态度,进而梳理出《东方杂志》关注苏联的主要内容。关注特点方面,分为阶段性、观点多元性、以国家利益为中心三个方面。阶段性为不同时期的苏联观之间的差异性,主要分析在时代变迁中,《东方杂志》作者群对苏联态度的转变;通过比较分析同阶段的不同观点以及同期刊物不同的苏联观,可以看出时人的观点多元性,但知识分子对苏联的态度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都是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第三部分主要研究《东方杂志》苏联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1927—1937年)。主要从苏联道路与中国革命、建设道路认知及苏联观与中国革命、建设道路互动关系切入。通过梳理1927-1937年间公共舆论空间——《东方杂志》对苏联的认知流变,来探讨中国知识界如何学习苏联经验,进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主要分为四块内容,一是实行国家利益基础上的和平外交政策;二是实行计划经济模式;三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四是坚持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重点关注重大事件,如“中东路”事件引起“仇苏”舆论,1929年7月17日中苏断交;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苏联“一五计划”的巨大成就引起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政策的反思与向往;1932年中苏邦交重新恢复,苏联在实质上开始援助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等。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东方杂志》苏联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通过梳理《东方杂志》苏联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得失,科学总结其经验教训,辩证地去看待《东方杂志》苏联观存在的不足,从中可以获取众多宝贵的启示,为当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提供了有益经验,对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如何借鉴和利用国外的理论和实践资源,也深具现实意义。第五部分结语,对全文进行归纳概括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