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学生杂志》
杨贤江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
学生群体
摘要:
近代以来,伴随新式教育的发展,学生群体的社会期望与自我认知发生诸多变化。1921年,杨贤江接任《学生杂志》实际主编工作,对《学生杂志》展开全面改革。作为《学生杂志》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目标受众,中等学生群体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引导下生动演绎着自觉与觉他的转变过程。近代报刊勃兴推动政治舆情的民间社会化表达,教育改革进一步促进了新式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商务印书馆以中等学生群体作为特定读者出版《学生杂志》,通过杂志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且密切的联系与交流。立足革命现实与阶级斗争的迫切性要求,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策略,提出宣传工作成为与阶级斗争相辅而行共同开展社会革命的重要手段。改革后的《学生杂志》日益凸显作为中国共产党隐秘联络与宣传平台的中间作用。诞生于商务印书馆商业布局中的《学生杂志》,在学生群体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得益于学生对于杂志阅读的市场需求与商务印书馆渐趋成熟的杂志发行网络。在主要内容方面,《学生杂志》借由新名词与新书刊引介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伟人纪念活动具象化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立足唯物史观逻辑框架阐明人生观与革命道路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社会”与“个人”视角下实现学生群体聚合,展现出学生群体由“知识青年”到“革命青年”的身份转变过程。《学生杂志》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过程中充分展现出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在杂志版面上,《学生杂志》利用广告版面进行宣传与推广,策划专刊与专栏进行集中阐释。在文稿内容上,《学生杂志》面向中等学生,回应关切问题;聚焦社会实际,关注时事政治;注重互动反馈,形成相应之势。在话语表达上,《学生杂志》注重鼓动式话语与批评式话语相结合、自述式表达与他述式表达相结合。《学生杂志》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弥补了转型时期报刊杂志对学生切身问题关注的缺失,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早期传播的外部边界。同时,在早期传播过程中,也存在撰稿人群体理论水平尚不成熟、读者群体容易受到党外精英知识分子牵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