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柯柏年
推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于翻译,马克思主义翻译家群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柯柏年是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家,为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推进了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柯柏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从社会条件来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被不自觉地、不系统地译介到中国,俄国十月革命广泛报道孕育了列宁主义译介的上海场域;外加以《民国日报》为代表的近代报刊业的改革和发展,为柯柏年译介马克思主义创造了条件。从主体条件看,柯柏年沪江大学的读书经历提升了外语水平,锻炼了翻译能力,后来其转学到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积淀了自身理论功底。柯柏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经历四个阶段:一是思想萌发阶段,试译美国马克思主义著述以及撰写文章介绍何谓社会主义;二是初步探索阶段,翻译了许多列宁著作以及苏联政策纲领,初步翻译马恩原著;三是曲折发展阶段,在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下,柯柏年开始翻译新兴哲学、政治学、社会学著作,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中国社会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四是全面推进阶段,柯柏年加入延安马列学院,在党的统一组织下,系统编译马克思恩格斯丛书和专题集。从柯柏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看,在哲学方面,柯柏年翻译了当时国人鲜为人知的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慈根的著作,以新的视角译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后期又整理相关资料,追溯了辩证法唯物论发展史。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柯柏年对大量政治经济学术语进行了解释,进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进行了解读;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柯柏年通过翻译出版马恩列宁的科学社会主义论著,阐释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等理论。从柯柏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看,在实践方面,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是其主要实践活动。在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过程中,柯柏年始终坚持翻译的学理性与平实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原则。在理论传播方面,柯柏年坚持传播方式多元化,一方面积极参与同非马克思主义的论战,捍卫马克思主义真理;一方面通过教育讲学、编辑革命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积极组织和参与社会革命文化团体传播马克思主义。在研究方面,柯柏年重视社会科学的研究,通过翻译编写社会科学论著,推进新兴社会科学发展。通过分析柯柏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内容与特点,我们可以看到其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价值,也能看到其在翻译和理论创新方面的局限性,总结经验,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予以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