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教育
意识形态
主体地位
摘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兼具科学性和革命性双重属性。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之后,随之就有了相关的理论教育,在进行理论教育的过程中,其实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不断扩大自己影响力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和实质是为了作用于社会实践,同时在实践的进程中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及其大众化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其目的是要获得群众的认可与信赖,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改造社会,进而实现人平等而自由的发展。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历史经验表明,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教育,不仅有利于不断启发无产阶级的思想、引导革命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正确走向,培养一批理论性强、政治立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力量,还有利于造就一大批掌握科学思想武器的革命群众。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的发展历程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教育在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本研究将围绕新时代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教育这个重大命题按照“历史溯源-引出主要问题-综合解析原因-提出对策建议”的结构展开,即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大众化教育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进而分析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教育历史进程及其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各方面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教育的原则和路径建议。第1章为导论。主要介绍本研究的选题背景与意义问题,探讨学术界对该主题的研究现状并作简要评析,介绍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以及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和在研究中存在的难点问题。第2章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首先,对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大众化教育上的探索进行分析,主要探讨注重理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注重发挥组织的宣传教育作用、注重利用媒介的宣传教育优势、注重采取灵活的宣传教育策略等四方面内容;进而对世界上诞生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教育问题展开分析,主要包括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斯大林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教育、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模式的修补与消亡等三方面内容。第3章主要是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教育的历史进程进行梳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按照历史时间序列的方式展开,先是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后的初创阶段,主要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展开,包括对党诞生之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后的传播与研究,以及党成立后如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教育的组织化;然后介绍战争年代的探索问题,主要包括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初步探索和延安时期较为成熟的探索两部分内容;最后探讨了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教育的新发展,主要包括新中国建立以来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至党的十八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三个历史阶段等三方面内容作重点梳理。第4章主要是重点探讨现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首先,分析新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即在针对全球化浪潮中的逆全球化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其次,分析网络信息时代新媒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主要探讨了网络新时代“信息致盲”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及新媒体技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教育带来的积极因素;最后,分析市场化及泛化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就三方面因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教育带来的主要影响进行尽可能全面的介绍和解析。第5章是分析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教育的现状。首先,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教育取得的主要成效进行梳理,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资源、传播力和影响力三方面进行分析。其次,探讨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主要从路径依赖、路径错位及路径虚化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分析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教育带来的双重影响。第6章是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教育的原则及路径。首先,探讨了原则问题,即从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教育的时代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未来加强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教育的主要路径,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进理论教育改革;二是要突出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增强理论教育实效性;三是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强理论教育本土化;四是要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和管理,开辟理论教育新局面。第7章为余论。主要对本研究做一个较为简短的回顾和总结,并提出在未来的理论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