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国际合作思想
中国实践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合作思想是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及无产阶级矛盾激化的背景下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参与国际合作的主体应当是享有平等权利的、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这是国际合作能够进行的基础。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决定了国际间的合作具有阶级性,也决定了国际合作中存在矛盾和纷争。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也是全方位的。因此对无产阶级而言,需要把解放全人类这个最终目标融入到国际合作中。列宁国际合作思想的主要观点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彼此之间既存在着矛盾、伴随着斗争,但又在剥削无产阶级和落后民族中进行着合作。所以,无产阶级应以国际合作的方式来破解帝国主义国家的联合压迫。列宁还提供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应如何进行合作的范式,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定国际合作政策的直接来源。毛泽东的国际合作思想,是基于新中国成立后对内亟须巩固政权,对外需要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而提出来的。毛泽东认为,国家利益是一切国际交往能够进行的前提,他主张应通过独立自主的基本方式来维护中国的根本利益。并且,中国应该以推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以争取“两个中间地带”的方式团结起来反抗大国的欺侮。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世界的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转变为了和平与发展,中国的领导人根据世界局势的客观变化,在强调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谋求更广阔的国际合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标志着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参与国际合作进入新的阶段。邓小平依据国际局势的变化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问题的新论断,将中国参与国际合作的中心由政治合作转移到经济合作中来。江泽民的国际合作思想是在之间继承邓小平的国际合作思想的基础上表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发生改变,生产要素的流动是全球化重要环节,因此要进一步推动国际合作。胡锦涛面对全球多极化趋势的加深以及世界发展问题的愈发严重提出中国要谋求全方位的国际合作,谋求全方位的国际合作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当前,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变局,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指出在不同领域中进行“共赢”的合作是历史的必然。在马克思主义国际合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谋求与西方国家在内的全世界间的合作,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在进一步谋求国际合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阻力,例如现存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在应对国际新形势上不能提供有效地解决机制,导致摩擦和冲突时有发生,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此外,外界对于中国的偏见一直都没有消除,给中国在参与国际合作中带来了难题。因此,中国需要通过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和应对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国际秩序能与世界的发展相适应,从而实现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