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冯契
理想
平民化自由人格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自由
摘要:
任何真正有价值的哲学,都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己任,力求体现时代精神。作为一名哲学家,冯契正是以其起于“认识世界”而成于“理想人格的生成”的哲学体系,通过对“中国往何处去”这一问题的沉思,表达了其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他通过中西文化融合视角上的理论建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中国古代哲学“成人”思想以及近代“新人”学说进行了批判性地吸收,所提出的理想人格学说为现代社会人格的培养提供了启发性的思路。冯契始终将人的自由和发展作为理论的落脚点,强调培养个性独立、意志自愿、自作主宰的个体,在不断确认理想又使之实现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自由。本文通过对冯契人格学说形成的理论资源进行梳理,指出这一学说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会通之处,并对冯契所主张的,以平民化、个性化为特征的理想人格进行分析。这种人格范型是普通人可实现的,既有着独特的个性,又有着自愿的意志,实现了知情意的有机统一。这一理想人格既强调了人的可实现性,又关照了人的终极存在,是对哲学史上“如何做好普通人”这一问题的创造性回答。在冯契理想人格理论体系中,“理想”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取之于现实的理想在转化为现实的过程中,人不断地获得自由,因而自由人格的实现呈现出开放性、动态性的趋势。关于理想人格的培养途径,从哲学方法来讲,个体要运用思维逻辑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将所获之“道”还之于现实,实现从无知向智慧的飞跃。具体说来,则不仅要求实践与教育相结合,也要求在个体与集体的帮助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并结合德智美育去实现。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冯契理想人格学说对传统人格思想中对个体的自然原则忽视的倾向予以批判,强调人格的培养要注重理性精神和自由选择的统一,倡导人格的塑造应实现真善美的综合发展。在这里,冯契将其人格学说同其价值学说结合起来,实现了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同时,冯契以广义认识论阐发实践的概念,将马克思的认识论转化为探讨人的自由的学说,明确将理想人格问题扩充至认识论框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彰显了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在当代中国,冯契理想人格学说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促进人的现代化构建了理想范式,并为人的解放提供了价值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