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平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历史
和谐社会
共享
摘要:
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与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截然不同的平等观。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由于社会不平等问题的严重性,平等问题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平等的概念上,但很少提及马克思主义平等在中国的历史发展。本文采用比较分析、文献分析、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利用历史知识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数据库、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国家政策法规等理论资源,对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中国化进行了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中国化的过程已在横向和纵向进行了系统分析:从横向看,中国的传统平等观体现的是小生产者的绝对平均主义、西方资产阶级平等仅仅止步于形式的平等、五四运动时期多种平等思潮的交锋,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平等依托在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度的无望、无政府主义平等思想的反动倾向、空想社会主义平等的抽象性,中国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平等;从纵向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平等观主要是毛泽东的政治平等思想,在实践上形成了我国民族平等政策,这一时期毛泽东平等思想初步形成,以革命实现政治平等;新中国建立初期平等观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平等三方面的内容,用制度保障政治平等、用公有制、土地革命推动经济平等并用宪法体现社会主义平等原则,中国的基本制度国策得以确定;改革开放时期的平等观增加国际关系平等成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党对平等问题愈发关注,党的十八大把平等归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在国际间寻求和平与发展、建立全球的伙伴关系,清晰了社会主义平等的实践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增加了生态平等形成的五个维度,更突出了文化强国建设、大国外交、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平等进入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中共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对上一代领导集体平等思想上不断提出新的见解,其内容呈现出从单一到多样化的发展过程,基本特征是多种层次平等的统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质平等。充实了平等观的内容,拓展了平等观内涵的外延,构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理论框架,弘扬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为解决不平等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例如始终明确制定政策的原点是为了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深化平等认识、权利与义务意识等。解决已经存在的多维度不平等问题,辅助国家设定中长期发展目标,为提高民生福祉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