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第四次文代会
马克思主义文论
文艺理论建构
摘要:
1979年召开的第四次文代会在新中国文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这次会议上,以邓小平、周扬、茅盾等国家领导人和文艺工作者既对过去三十年中国文艺工作进行了总结,也指明了新时期文艺发展的目标,扭转了过去文艺道路上的错误路线,开启了我国文学事业的新纪元。文代会的召开往往对未来一段时间文艺界的风向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而新时期文艺事业正是在一系列官方拨乱反正行动下逐渐起步的。本文从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语境、主要会议内容、会场争端、话语指向出发,探究第四次文代会对新时期十年,即1978年至1988年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建构的直接影响及其背后的复杂关系,以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建构历程进行局部把握,发现我国特定历史语境下文艺会议与文论建构的普遍规律。本文拟从以下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处于转折阶段的新时期初文化语境以及在此背景下第四次文代会的发生。“文革”结束后,新时期初的新生力量在与旧有思想的博弈中艰难地秉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乘风破浪,并逐渐成为该时期主导的话语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第四次文代会在“偏左”与“惜春”的较量中筹备与召开,并向历史显示出矛盾与复杂的一面。第二部分为碰撞与争鸣下的第四次文代会与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承续。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使文艺民主与创作自由的口号更加深入人心,“双百方针”得到切实的贯彻与发扬。第四次文代会对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坚持,使得新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创新得到了极大的鼓舞与推动。基于对过去受极左路线压制下文艺政策的反思,一批文艺理论家就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体系,文学与人性、人情、人道主义,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等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了数次争鸣。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在回归与突破中的新时期十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审美转向。一方面,“回归”是指“回到马克思”,学者们力图在重读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著作过程中发掘新的理论启示。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文论家也试图使文艺回归自身的规律。在对文艺的“正名”中,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在对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建构中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审美维度。立足于以上论述的总结与思考,余论部分简要回顾了以往历届全国文代会于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生成的影响及意义,并在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新格局下,对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体系建构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