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技术伦理
技术风险
技术责任
技术进步
摘要:
新一轮技术革命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交互与联系,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交往方式。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造福人类社会的同时,也对社会伦理造成冲击。从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出发,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目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伦理的研究成果不多,系统化研究成果更少,基于此,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在于系统地把握和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伦理思想并与实践相结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伦理思想的研究,涉及到马克思主义伦理、中国传统技术伦理、西方技术伦理以及伦理哲学等多个领域的概念、观点和思想。本文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技术伦理中国化重要成果的基础上,对大量文本进行梳理和逻辑分析,并与实践相结合,形成扎实且规范的系统研究。本论文除绪论之外,共由五章构成。第一章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伦理思想”有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来源的分析。第二章主要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伦理思想”的历史演进和现实背景进行论述。第三章确立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基本要素、基本结构以及和谐技术的标准与主要内容。第四章分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伦理思想”的总体特征与一般规律。第五章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伦理思想”的实践主体与实践机制。最后,在结语部分从建立系统化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伦理思想、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技术伦理话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伦理思想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对本论文进行一个整体提升。科学与技术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相互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技术有其相对独立性。人们不会对“科学”领域施加“技术”的伦理道德规范,也不能推出“技术伦理=科学伦理”。马克思主义技术伦理的主题是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伦理作为一种进步的伦理是对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及在这一进步制度下的现代生产关系的反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伦理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技术伦理思想、中国传统技术伦理思想和西方技术伦理思想为理论来源。现代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技术伦理既是挑战,亦为新技术伦理形式的探讨和产生提供了机遇。在马克思主义技术伦理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共经历了三次历史性转变:新中国成立以后,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并提出技术革命运动;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关键是要依靠现代化的技术发展,再次强调技术生产力思想;新时代技术发展应服务于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美技术战暴露美国违背公平正义的技术霸权思想,西方资本主义传统技术伦理不符合新一轮高新技术革命的需要,需要建立新的技术伦理形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是社会主义技术现代化的实现确立崇高的价值目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伦理思想基本原则的确立中。技术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部分,但技术现代化产生的结果和影响却是正负矛盾对立的,既包含着技术创新、技术责任、技术效用以及技术进步等积极要素,也包含技术风险之类的消极要素。如何保持技术现代化的积极要素不断推进,避免向负面要素转化,同时积极努力消解防范技术现代化中的消极影响,实现正负要素的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需要我们对技术现代化的矛盾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进行全面分析和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伦理思想具有五个基本要素:技术创新、技术风险、技术责任、技术效用以及技术进步,以五个基本要素建立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伦理思想的基本结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伦理的基本要素相互作用与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美好生活的总目标内在一致,我们将符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伦理思想的技术称为“和谐技术”,相互作用的五个基本要素构成了和谐技术的基本标准。进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得以确立。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伦理思想就是以这样的系统固定下来,而是就像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一个结果或结论性的东西一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伦理思想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伦理思想的总体特征体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平衡体现为技术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性;技术是社会各因素包括技术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任何技术的起源和实现都无法脱离社会关系,一定程度上,技术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另一种表达,构建和谐社会同样赋予了技术与社会关系和谐期待。技术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伦理思想特征集中体现,技术并不总是站在人的对立面,而是技术体现为人的目的和人的发展的实现和展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伦理思想的一般规律体现为:技术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规律相统一;技术的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统一;技术的发展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统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伦理与其他技术伦理的根本区别在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伦理拥有明确的实践主体、坚实的实践保障、丰富的实践方式。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化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