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李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摘要: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宣传家、教育家,李达毕生致力于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做出了杰出贡献,不仅为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基础,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提供理论准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可谓当代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代表人物。李达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其自身特殊的主体条件,有其发展历程。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国家的入侵以及殖民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作用,使得中国进入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帝国主义在带来长枪短炮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先进思想,李达作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之一,从俄国十月革命中看到了中国的出路,接受并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达注重关注中国现实问题,在研究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贡献。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历程可以分为探寻阶段、明确阶段、发展阶段和深化阶段。自1918年至1923年,李达两次东渡日本求学,在思想上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自1923年至1932年,李达译介并著述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逐渐明确。自1932年至1949年,李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诸多问题做出深刻阐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逐步深化。自1949年至1966年,李达将宣传马克思主义与解读毛泽东思想相结合,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步转向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阶段。就整体而言,李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涉及多个方面,其中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三个方面:一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方面,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明的中国特色,提出了“实践的唯物论”;从现实出发,探求“中国向何处去”,为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提供理论铺垫。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行理论探索,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明的中国特色,注重系统化、有体系地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他注重立足于社会现实,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晦涩难懂的哲学语言变成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李达致力于探求“中国向何处去”,所做研究回应中国问题,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论”,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的观点与中国的现实结合起来,实现了理论现实化、理论中国化。二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方面,提出“广义经济学”的概念,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货币论,初步论述了社会主义经济结构和特征。为探求中国向何处去,李达从经济入手寻求时代问题的答案,从经济上为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作了论证,为科学界定革命性质和社会性质提供了经济学支撑。在此基础上李达继续深入研究近代中国经济状况,力求探索“中国经济的来踪和去迹”,提出“广义经济学”的概念,研究历史上各种经济形态的发生、发展与没落及其互相转变的法则,认为在阐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法则后,必须进而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法则。在一系列著作中李达阐释了劳动价值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劳动人民痛苦的根源和中国落后的经济根源。他还关注货币学理论,批判资产阶级的货币学说,对马克思主义货币论进行系统阐述。在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上,李达也给予了较多关注,指出社会主义需要发展商品经济和商品交换,论证了中国的唯一出路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初步论述了社会主义经济结构和特征,探讨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特征,肯定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三是在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方面,论述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的实现条件与途径、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李达论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李达论述了中国如何走上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性质、理想追求、特征和发展历程;论述了中国社会革命的必然性、对象、领导权和前途。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李达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对社会主义建设共同规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深入分析李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与贡献,可以发现其呈现出三个基本特质:其一,在理论成果方面,注重理论性和时代性;其二,在理论研究方面,侧重整体性与系统性;其三,在理论教育宣传方面,注重理论宣传与革命实践相结合。李达注重成果呈现形式的理论性和时代性,其译著注重结合时代需求;话语表达注重形象性和通俗性,语言通俗易懂、图解形式多样,阐释概念时运用中国式语言与历史典故。李达在研究视角上侧重整体性与系统性,将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有机统一起来,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在理论教育宣传方面,李达注重因材施教,执教于不同形式的教育机构,针对不同主体采用不同方法,同时注重理论宣传与革命实践相结合。李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与贡献具有现实启迪。我们应梳理其历史经验,凝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