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社会化大生产
中国传统农耕经济
“第二个结合”
实践
摘要:
学界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时,有可能出现把“结合”看成是“儒学复兴”以及否认“结合”的可能这两种偏颇。为防范这两种偏颇,有必要阐明“结合”的经济基础及其运行机制。社会化大生产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中国传统农耕经济产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经济基础的不同决定“儒学复兴”是不可能的。但是,“结合”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复杂运动中仍有可能空间、价值诉求和现实依据。社会化大生产之“社会化”的历史进程是“结合”得以可能的关键因素。两种经济基础在“社会化”内容、发展旨归和普遍交往中为“结合”提供了可能空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可分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内在地统一于实践,并构成“结合”历史性展开的现实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