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
乡镇政府
公共服务能力
建设
摘要:
乡镇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政府,担负着落实国家公共服务(简称“服务”)和治理“最后一公里”的任务,其服务职能的发挥,对践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部署,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政府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调查研究等方法,对乡镇政府服务能力进行了“指标化”表达,探索并明确了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影响因素和主要矛盾,提出了加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行动逻辑及实践策略。
综合分析发现,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政府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理论基石,每一方面都充分展现了人民性、责任性和服务性。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并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政府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推动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新时代,满足乡村居民美好生活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乡镇政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不断加强服务能力建设,进而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判定,乡镇政府服务职能源于法律赋权,并在法律范围实施。为了从宏观层面探索和把握乡镇政府服务职能的内涵及其履职方式,建立乡镇政府服务能力考核制度和机制,本研究对乡镇政府服务能力进行了“指标化”表达。确认党和国家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是乡镇政府服务能力的建设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可用于测量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及时发现“短板”和“弱项”,制定“补短板、强弱项”的具体措施,推动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进程。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的“人民观”是乡镇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根本遵循,为乡镇政府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提供了价值定位、关系定位和方向定位,决定了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认识路线和群众路线。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河北省辖11市为研究区域,调查了乡村居民对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及其履行服务职能的满意度现状,发现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和项目“不充分”等问题,服务能力建设总体状况距离服务型政府建设目标有较大差距。
作为解决现代社会矛盾的思维方式和重要途径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政府理论和方法论,内涵着认识、分析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与人民群众服务需求不尽匹配的解决途径的有效方法。面对新时代乡村居民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才能逐渐达到预想的效果。本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运用德尔菲法和决策实验室分析方法,分析确定行政环境、人力资源、体制因素、运行机制等4个维度、24项指标为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12项为“原因因素”,决定了其他影响因素的生成,可视为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可从解决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入手,逐一化解其他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
针对确定的主要矛盾,本研究提出了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行动逻辑,确认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逻辑起点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依法施政;逻辑主线为:以问题导向为依据,民生福祉为目标,靶向治理为对策;逻辑进路为:推进行政文化转型,推进政府体制改革,推进服务模式创新,提高服务供给能力。逻辑向度为:推进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充分挖掘、广泛动员和有效汇集必要的经济社会资源,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本研究秉承“固基础、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的原则,提出了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策略。包括:明确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目标任务,立足现有基础优势创造服务能力优势,确保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实现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乡镇政府服务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