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唯物辩证法论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影响
摘要: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处于社会矛盾深重、民族危机加剧的困境之中,内有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压迫,外有帝国列强的殖民剥削,更有日本帝国主义亡我中华的步步紧逼。但是,社会革新与进步的力量也在形成与发展当中,表现在思想文化领域更是“救国救民”的各种思潮大行其道、纵横流行,呈现出积极互动的态势,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入新阶段。但是,在社会及文化发展等问题上,以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为代表的各思想派别与马克思主义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发生了一系列思想论战。其中,受三十年代苏联哲学论战,以及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展开的文化“围剿”和反“围剿”的激发,中国思想界引发了一场唯物辩证法论战。
辩证法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固有成分,加上十月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逐步深入与影响扩大,包括自由主义派、文化保守主义派、叶青及中国托派分子、马克思主义派在内的思想流派都参与到唯物辩证法论战中。论战从1930年至1943年历经开始、深化、总结三个阶段,讨论的焦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否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唯物辩证法是否能够作为科学的方法论指导革命,是否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唯物辩证法和形式逻辑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取代”还是“扬弃”。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自由主义派、文化保守主义派、叶青及中国托派分子并未能准确理解与运用,马克思主义派在维护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立场与观点基础上,对唯物辩证法思想阐发的过程中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时代片面性。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术语和思想观点被不断输入和运用,参与论战的四大派别发挥了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体合力。其中,马克思主义派大量译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学术界和区域上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内涵,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途径、原则及其可能性,以大众为主体和革命事例为材料,展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创作,从哲学体系、哲学内在结构及理论宗旨和精神特质上探讨了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契合,为《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还考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革命实践的关系,为革命的推进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群众力量,提高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运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革命实践的结合。
唯物辩证法论战具有学术性与政治性并存、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群众性与革命性并举、时间长且涉及范围广、注重哲学史追溯的基本特点;对当今解读、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三种文化关系的定位、态度、处理方法,以及对社会思潮的认知、批判和凝聚共识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