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伯克特
生态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政治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
摘要:
保罗·伯克特(Paul Burkett,1956-2024)是北美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属于生态马克思主义“第二阶段”中颇具影响力的学者,他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三个层面分别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具备的生态内涵,搭建了马克思主义与生态理论之间的重要桥梁,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提出了很多原创性论述,具有深入研究的学术价值。
本文以保罗·伯克特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研究内容,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围绕伯克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背景、理论框架、核心内容、理论贡献以及理论局限展开研究。文章开篇,通过对伯克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的剖析,总结了伯克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脉络。他在目睹西方生态运动从蓬勃到平淡,亲历生态危机从局部蔓延至全球之后,对西方生态理论产生了学术反思,由此从西方经济学研究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从马克思主义中探寻解决生态困境的方法。在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借鉴同时期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伯克特借助自己生态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基础,试图超越简单的“嫁接”方式,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向度。
开篇之后,本文从理论起点、建构方法和理论旨趣三个方面,勾勒了伯克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框架。伯克特的理论以对西方生态学家、生态社会主义者、生态马克思主义者不同观点的批判反思作为出发点。他运用“批判”和“反批判”的建构方法,立足跨学科研究视阈,回归马克思主义著作文本,力图实现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向度,搭建生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红绿桥梁”,揭示资本主义反生态性的理论旨趣。
本文重点论述了伯克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观点。一是归纳了伯克特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维度的生态论述。他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契合社会生态学的“四项标准”,重申了历史唯物主义对自然的重视程度,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内含的“自然-社会”二重属性,澄清了一些学者对历史唯物主义存在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想误区,还原了马克思主义对自然地位和作用的真实态度。二是重点论述了伯克特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阈下进行的生态阐释。他运用对比分析方法,对生态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不同理论视阈下“自然价值、自然资本、可持续发展、熵定律”等重要概念进行了深入剖析,找到了搭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理论“红绿桥梁”的关键突破点,运用“红绿视野”破除当前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曲解误读,同时也为生态经济学发展匡正方向。三是展现了伯克特对资本主义反生态性的揭示与对共产主义“亲生态”特质的提炼。他深刻洞悉到资本主义私有制蕴含的反生态性,并指出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共产主义才真正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共产主义的七个“生态特质”印证了其可以克服资本主义内在反生态性,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在结尾部分对伯克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客观评价。他的理论虽然存在一些理论局限,例如:对马克思主义“泛生态化”解读,对资本主义批判时过分强调市场的负面效应,以及对共产主义原则的生态解读带有乌托邦式构想等。但是,它仍以独特的理论特质和论述视角拓宽了21世纪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野,推动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也推动了生态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课题,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前提。伯克特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深入挖掘以及对资本主义反生态的批判反思,既能够为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拓宽学术视野,也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如何更好地超越资本逻辑提供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