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张岱年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文化观
摘要:
张岱年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主张,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兼容并蓄的态度,坚持中国文化的民族主体性,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扬,同时吸取西方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进行社会主义文化的“综合创新”。其形成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张岱年于20世纪二十年代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其兄张申府“辩证的综合”文化观的影响下,参与“东西文化论战”、“中国文化问题讨论”等思想论战中提出了“综合创造”的文化观;在八十年代“文化热”讨论中,张岱年对“儒学复兴”、“全盘西化”、“西体中用”等论调的批判中,提出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中西文化之长进行“综合创新”的社会主义文化观。
张岱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主要内容为:首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张岱年认为我们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以和为贵”的基本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在“天人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上与西方文化有重要区别并具有自己的特点。他对传统儒道文化进行了系统地马克思主义辩证分析,积极肯定了儒家文化中的辩证观以及“有为”思想,道家思想中对个人价值的张扬及批判精神等内容;特别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唯物论思想进行了系统阐述,梳理了中国唯物论史的发展历程,对宋明理学中的“气本论”进行了创发。其次,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的“综合创新”。张岱年认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的指导、西方优秀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相结合、社会主义新文化民族主体性的原则;要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国化特色、文化规律及时代精神;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逻辑分析法,批判继承中华文化传统的精髓、辩证吸取西方文化的优秀成就、综合中西之长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注重主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中国特色、价值观的引领与新道德的建设;要区分传统、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明确现代化发展的必要环节以及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张岱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具有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批判性、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兼容性与时代创新性特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中,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进行社会主义文化的综合创新。张岱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以及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综合创新”的方法论参考上仍具有积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