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生态不平等交换
世界体系
技术
拜物教
政治经济学
摘要: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也日益严重。但是我们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时期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针对这种快速扩大的南北环境差异,一些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主张引入世界市场的结构来解释南北生态环境的差异,就此形成了世界体系的政治生态学学派。本文选取其研究领域中极具影响力的人物阿尔夫·霍恩伯格(Alf Hornborg)的思想进行研究,旨在将他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准确、全面地引入中国学术界,为应对“人类世”(Anthropocene)危机下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理论借鉴。霍恩伯格经过研究发现,资本主义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显然源自全球北方中心地区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后果却由南方边缘地区承担,这一过程被称为“生态不平等交换”(ecologically unequal exchange)。就此,霍恩伯格以生态不平等交换作为核心框架来构建自己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文在广泛研读霍恩伯格著作的基础上,对其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梳理,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阐述霍恩伯格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渊源。从时代背景来看,发达国家凭借自身优势将环境成本转嫁给欠发达地区,造成南北环境差异迅速扩大;同时,“人类世”概念的兴起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理论基础上来看,霍恩伯格的思想吸收了马克思关于不平等交换关系的论述、邦克(Stephen ***)的生态不平等交换理论以及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
第二部分概述霍恩伯格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基点。第一,辩证看待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即摒弃本体二元论的同时,在分析上保留两个范畴之间的差异;第二,对技术的思考在霍恩伯格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据核心地位。他主张将马克思拜物教概念拓展到技术领域,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层面上把握技术现象的本质:现代技术系统是一种剥削策略。
第三部分论述霍恩伯格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架构。首先对理论的研究主轴——生态不平等交换进行阐述,然后围绕这一主轴,通过“三个转向”构建霍恩伯格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架构。一是从价值到使用价值范畴的转向。传统经济学家在劳动价值论的影响下,仅仅关注“价值”流,却忽视了全球社会的物质新陈代谢。生态不平等交换理论不仅要物化劳动的全球不对称转移,更重要的是将其关注焦点转移到能源、土地等其他资源的不对称转移。二是从“人类世”到“资本世”(Capitalocene)叙事模式的转换。由于“人类世”叙事缺乏对自然与社会之间辩证关系的思考,忽视了导致地球生态破坏背后的政治和社会因素。针对这一叙事困境,霍恩伯格倡导“资本世”叙事,认识到资本主义体系才是破坏生态环境的罪魁祸首,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拓展到对生态问题的思索中。三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发展模式的转换。霍恩伯格指出传统技术进步论无法解决由于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一系列问题,转而倡导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即将发展重心放在提高人类生活品质,追求环境公平正义的世界图景。
第四部分对霍恩伯格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进行阐述。霍恩伯格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为构建生态不平等交换理论、拓展当代生态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对“欧洲中心论”下的技术剥削本质进行了深入探究,有助于我们时刻警醒西方技术霸权,坚定世界体系边缘国家的科技自强自立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