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卢卡奇 马克思主义理论 影响力 理论与实践
摘要: 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卢卡奇的政治影响力与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理论影响力相比显得极不协调。两种影响力间的不协调现象,首先是由于长期从事专业学术研究,导致卢卡奇缺少革命家必须的理论准备;其次是由于他是沿着知识分子的进路来理解革命的,因而最终回到了知识分子的原点;最后是由于他缺乏职业革命家所必需的政治锻炼,又要面对一个完整的无产阶级政治大厦,因而缺少在政治领域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摘要: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推进,百余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三次历史性飞跃,其语境展现出四重变奏: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如今发展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的这一历史流变,清晰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把握从青涩走向成熟,映射到文化观上展现为从“中西对立、批判否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到“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如今发展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转变与发展过程,擘画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生成轨迹。
关键词: 民族定义 民族理论 中国化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摘要: 以20世纪现代意义“民族”一词的引进与争论为脉络,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探讨百年来不同时代背景的民族定义成因。梳理新中国成立前的“民族”一词的舶来与争论,探讨了国民政府的民族定义表达、学术界争论的解决路径,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民族观点及实践逻辑。对于1949年后的民族定义争论及政策实践影响,则着重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定义讨论及政策响应和改革开放后中西学术对话语境下民族定义的策略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指明了新时代把握民族定义的重点和方向。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思政课 积极心理品质
摘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渠道,其自身蕴含着丰富的积极心理教育元素,集中体现在正确引导学生“对待学习”“处理关系”“面对矛盾”“选择职业”等四个方面。对积极心理教育元素的挖掘与融入有助于缓解高校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冲突、压力与问题,为其美好人生的实现奠定理论基础与心理底蕴。对此,可从三方面着手:从教师层面,需要树立积极心理教育意识并进行相关探索;从教学内容层面,需要更多围绕实际生活展开;从教学方法层面,需要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国家审计 高质量发展
摘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同样适用于新时代构建国家审计理论体系和推进国家审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文章在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最新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出发,分析和探讨了促进国家审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路径,从而发挥国家审计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 OBE教育理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 微课 思政课堂
摘要: 在OBE教育理念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在内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在不断地利用更丰富的教学方式和更新的教学技术进行改革,其目标之一是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逆向思维方式进行课程建设,以最终学习成果为起点,反向进行课程设计,开展教学活动。基于此,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实践,探讨以OBE教育理念为基础,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微课”,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以期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思政课堂。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方法论 原创性贡献
摘要: 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行中国化创新,并在百余年实践中不断推进其生发时代新形态。溯望百余年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坚持理论实践的双向互促、准确把握中国实践图样,是党一以贯之推进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创新的鲜明逻辑理路。始终将一般科学原理与中国基本国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守正创新、系统思维、问题导向是党推进理论内生本土特性的科学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党带领人民创新回答“中国革命之问”、科学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接续奋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一系列原创性贡献激活其生机活力,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革命性的创新发展、社会性的丰富完善、科学性的时代增强,以及实践性的中国式拓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时俱进,谱写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中国化篇章。
关键词: 毛泽东的调查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前提性价值 过程性价值 结果性价值
摘要: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是运用调查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代表。毛泽东的调查研究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大的历史价值:一是前提性价值,推进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接受和对中国实际的准确把握,创造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条件;二是过程性价值,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坚持群众路线的优良作风,创造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法;三是结果性价值,实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创造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从毛泽东的调查研究中汲取理论智慧和工作方法,对于怎样认识和如何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中的调查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启示。
关键词: 朱立元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中国化阐释 现代性建构
摘要: 朱立元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创新探索,是其立足中国和世界现代语境而展开的一种文论现代性建构。这一探索可概括为两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体系建构和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国化研究。其不仅坚定主张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体系要贯通生产到消费、创造到接受之完整过程,系统总结和反思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国化成就和经验等,同时还突出了古今中外交流互鉴,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与中国社会现实和文艺现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从而也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国化乃是当代中国文艺学创新建构之根本途径。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割断历史 优秀传统 小学生 孔夫子 必然性 孙中山
摘要: 1938年,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毛泽东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质。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