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
夷狄
人群类别
民族视角
中国历史
摘要:
古代“中国”一词的意涵在不同时期各不相同,且几经嬗变,最初是指周王所居“京畿”,春秋战国时演变为与“四夷”相对应、相区分的概念,扩大为指称周王室及分封诸侯国的人群类别与地域。从秦到明,因“北狄自古为中国患”“南夷与北狄交侵中国,不绝若线”,故史籍中“中国”主要成为与北方“夷狄”对应的词语和概念,指文化上与“夷狄”不同的人群类别,亦指农耕区域。“中国”作为国名被使用,是在晚清时王朝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中完成的。但“中国”开始作为国名却肇端于清代,清后期“大清”与“中国”同时并用,清朝统治者所以接受“中国”并以此自诩,一是“向化”的需求;二是清朝终结了“中国”与“夷狄”长期对立、冲突的二元状态,在民族、疆域的整合上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清朝的统一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基于共同利益相互需要“自然形成的”结果,集历史上民族、疆域之大成,为现代中国奠定了基础。古代“中国”是民族属性的词语和概念,其词义嬗变正是认识中华民族历史脉络的关键。这一嬗变脉络清楚表明,唯有从包括“夷狄”在内的中华民族整体视野,才能构建完整的“中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