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放偷”
社会仪式
阈限理论
“反结构”
摘要:
“放偷”是在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中流行的一种特殊的节日习俗,是指在特定节日允许偷窃而不受惩罚。本文结合历史文献、民族语言比较和人类学阈限理论,系统考察其历史演变、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研究发现,“放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传统,辽金时期发展为特定节日的仪式化活动,允许象征性偷窃以调节社会矛盾,兼具释放压力、缓解贫富分化及促进族群认同的功能。“放偷”相关的民族语文的考辨揭示了多民族文化互动与语义流变;阈限理论则把该习俗作为一种社会仪式,通过“反结构”状态短暂颠覆社会等级,以仪式性越轨重构社会关系,最终强化既有秩序,后续演变为祈福性民俗(如“偷青”)。“放偷”节日习俗在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中的流行,体现了从物质补偿到精神寄托的转型,并超越民族界限融入中华文化多元体系,成为社会整合与文化共生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