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根据地
抗战革命道情
文艺界
国家认同
散曲运动
摘要:
抗战时期,散曲作家从“游于方外”走向“为国家为民族而歌唱”。他们充分运用散曲情感奔放、语言通俗、体式活泼的特点,深入书写战时家国,使散曲成为凝聚民族话语的重要文体。大后方文人散曲与根据地抗战革命道情形成互补宣传网络,共同激发了各阶层人士的国家、民族认同与抗战意识。随着文艺界对旧形式的重新肯定,卢前等人发起“散曲运动”,倡导融合传统与现代,重塑民族诗歌,这促进了抗战诗坛的繁荣。包括散曲在内的旧体诗歌在中华民族追求独立与解放的进程中始终在场,现代文学史的书写理应汲取卢前、吴奔星等人民族诗歌无分新旧的理念,贴近历史实况,不应让它们集体失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