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盟誓制度
发展脉络
民族关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
摘要:
盟誓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神圣性和一定的契约精神,对古代民族关系的调适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视为“长辔远御”之术。历代政治家都对盟誓制度有充分的认识和深刻的见解,希望通过盟誓建立互信关系。各个时期各个政权进行盟誓的动机和目的虽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当不同势力之间出现纠纷时,统治者通常会通过盟誓达成共识,建立合作与同盟关系。盟誓制度大致经历了先秦时期的形成、汉唐时期的成熟、宋元时期的充实及明清时期的繁盛四个发展阶段。盟誓制度通过礼仪展示、誓约明确以及议程整合,不断调适民族关系,推动了民族互信、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乃至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涵化,促进了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