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法国艺术教育体制
民族精神
大师画室
皇家雕塑与绘画学院
双轨制
摘要:
17世纪至18世纪,法国艺术教育通过“学院—画室”双轨制塑造了民族精神。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凭借中央集权化的课程和沙龙展览,将历史画确立为“民族风格”,并借助神话与君主叙事强化“法兰西即新罗马”的意识形态,消解地方割据,整合文化认同。18世纪中后期,随着王室权威的衰落和启蒙思想的兴起,艺术变革应运而生,这一进程由大师画室引领:维安引入考古成果与自然写生,将古典精神转向公民道德;其学生大卫则通过戏剧化构图与身体政治符号,将艺术重构为革命动员工具,使共和精神从诗性想象升华为政治实践。学院与画室的互动既维护了传统的连续性,又推动了民族性从“君主理想”向“公民共同体”转型,赋予艺术凝聚社会共识的功能。法国经验表明,民族性并非凝固的标本,而是通过教育实践得以再生的生命体。美育在民族性塑造中的一大使命,即是以视觉语言回答文化身份的历史之问与未来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