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吴泽霖
西南民族研究
民族学史
多样类型
摘要:
目前对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学研究的多样性问题,有“南派”“北派”和中国功能学派、中国历史学派、中国文化学派等看法,但上述分类一直饱受争议。从学科之间的互渗角度分析,会得出另一种可能性的解释。吴泽霖以社会学和民族学研究的综合性特征著称学界。他早年社会学研究带有鲜明“社会调查派”风格,转向民族学后研究取向有三:一是社会问题取向,以云南“么些人”研究为代表,科学主义色彩鲜明;二是文化历史取向,以贵州“苗夷”研究为代表,较偏重文史传统;三是两种取向的融合,以“边政学”研究为代表。吴泽霖研究体现的多样性风格恰恰反映了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学的多样图景。与他同时代的陈达、李景汉等带有显著社会学特点的边疆问题研究,可称为民族学研究的“社会调查派”,与之对应的是以吴文藻、费孝通、林耀华等为代表的“社区研究派”,以及凌纯声、芮逸夫等学者领衔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为代表的“文化历史学派”。三者风格迥异、特征鲜明,共同推进了中国民族学本土化的进程。同时,老一辈学者将科学主义与文史传统有机融为一体的精神,可为当前民族学学科优化调整提供知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