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民族就业人口
产业结构
摘要: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从“各美其美”到“美人之美”再到“美美与共”的理论框架为我们构建了一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阶梯式路径。本文从我国各民族人口产业结构的视角展开分析,发现改革开放前多数民族对第一产业尤其是农业的长期依赖及其小聚居的空间分布形态,造成了多数民族的低流动性和民族间相互隔绝的状态,也造成了过去民族间“各美其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各民族人口流动参与度日益提高,民族间接触日益增多,消融了“各美其美”的环境。微观层面的各族群众自发的迁徙流动,以及宏观层面上我国在民族工作中对于“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方针的坚持,共同推动了各民族人口从依赖第一产业转向发展具有更高经济附加值的非农产业。这一转变显著缩小了民族间的经济差距,同时促使各民族在非农产业发展出了更为多样化的民族经济,加强了各民族的经济协作,为形塑“美人之美”的民族关系奠定了基础;未来,随着所有民族人口产业结构向第一产业人口占比极低的形态转变,民族间的经济差距将进一步缩小,经济协作将持续加强。与此同时,各民族人口流动参与度将逐渐提高,共同文化和价值体系的形成与成熟将逐步加快,使得各民族彼此认同和欣赏民族间的差异,最终将实现“美美与共”。但目前仍有部分民族人口第一产业占比偏高,流动参与度偏低,是其发展的短板,要继续创造条件推动其产业结构现代化,推动双向流动,有效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