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摘要: 梅红教授著《明清以来关帝信仰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由上海三联书店2023年12月出版。梅红教授在四川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期间,即从事关帝信仰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研究。2016年,她的关帝研究选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这本书就是这一项目的最终成果。国内外对于关帝信仰的研究,是中国民间信仰研究中的热点,至今已取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仍很多。对明清以来关帝信仰在西南边疆地区传播的研究,可谓是从新的视角研究关帝文化的学术成果。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文化主体性 中国式现代化 “两个结合”
摘要: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发展创新的精神,使中华文化具有应对变局、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推进文化强国战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形态,需要不断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逻辑与制度构建,构成重塑文化主体性的根本前提;“两个结合”内在蕴含的文化建设指向性和规定性,成为重塑文化主体性的实践原则;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场域和文化需求,成为重塑文化主体性的重要动力。这一过程要实现中华民族在文化发展上从优秀文化传统“自觉”传承到中华文明“自为”构建的跃迁。
摘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兰州市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其音乐教育不仅关乎学生的艺术素养提升,更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本研究聚焦兰州市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旨在探讨如何通过音乐教育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多样性日益凸显,但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冲击与认同危机。
关键词: 民族志观察 文化传播 慈仁桑姆 舞蹈教学
摘要: “舞蹈文化传播的使命扛在每位教育者肩上,但文化要有活力,我们不能当搬运工,而是要开发它,让它发出光来。”——慈仁桑姆四十年光阴流转,慈仁桑姆依旧是那个比学生早到教室的老师。推开练功房的大门,总能看到她在把杆上开肩、拉伸的情景。日复一日,这些无声的举止悄然让学生形成了自律性的习惯。那些模仿她提前到场的孩子,之后也成了各个领域的突出贡献者。除了严于律己,她平日寡言,善用从语言那儿省下的力气,在超言语的舞蹈世界开拓肢体的疆土。从少年时自西藏山南到首都北京的跨语际流动,到之后接触不同舞蹈传统及其他领域知识的跨文化经历,都令她体内潜藏的游牧能力不断爆发。她擅于从不同舞蹈的生命情状中提取诗意,并将其转译至藏族舞蹈体系中。因此,当主流舞蹈界还流行用“下沉”的重心来强化藏族舞蹈泥土般的深沉质感时,慈仁桑姆早已为人们打开了再现藏族舞蹈的另一种可能。
摘要: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对汽车美容与装潢课程的重视度不断提高。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县域经济相对薄弱的地区,中职学校的汽车美容与装潢课程教育面临课程内容滞后、实践资源匮乏、教学方法单一等挑战,难以满足行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文章以马山县民族职业技术学校为例,研究薄弱县中职学校工作任务导向下汽车美容与装潢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作为薄弱县中职学校,马山县民族职业技术学校存在课程内容滞后、教学方法与实际工作脱节、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创新能力培养不足以及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创建校本教材、实行案例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引进多元化评价以及在课程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词: 满族作家 老舍 颜一烟 叶广芩 民族心理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政策为民族文学的兴起提供了重要保障,满族作家的民族情感通过自传体小说进行了释放。20世纪60年代初,老舍未竟遗作《正红旗下》以清末旗人生活图景为切入点,对满族的生存命运进行了审视,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做了全景式关照。进入20世纪80年代,颜一烟的《盐丁儿》再现了满族贵族后裔在党的指引下冲破封建制度的桎梏,实现了多元文化交融与个体精神重构。20世纪90年代末,叶广芩的《采桑子》通过对旗人精神世界的追慕,应对新时期传统文化式微所引发的价值危机,对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进行了阐释。从满族自传三部曲可以窥见半个世纪以来满族从阵痛觉醒、抗争融合到开放重构的心理变迁,折射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的历史必然性。
摘要: 2024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首次提出了“五个共同”重要论述,这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和巩固过程的高度概括。“五个共同”重要论述向我们阐明了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正确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客观事实和必然逻辑,不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工作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 文化认同 蚂拐舞 传承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解决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巩固。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一个富有魅力、蕴含深意的文化标志,是将人类生产生活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连,以不断延续文化的根脉。《蚂拐舞》是壮族民族文化之一,壮族人民通过长期内化为自己的文化记忆和身体语言,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表达方式,进而产生文化认同。研究旨在从文化认同视域出发,以壮族《蚂拐舞》为例,探讨该舞蹈在传承过程中所承载的壮族文化认同之意义。
关键词: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 嵌入式治理机制 社会治理现代化
摘要: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建立和完善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相适应、与中国社会政治建制相匹配、与民族地区发展特征相契合的社会治理模式。在推进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语境中,嵌入式治理强调通过资金嵌入、组织嵌入、文化嵌入和制度嵌入等方式,有效发挥党和国家的力量,推进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不断完善国家资金精准匹配机制,优化地方政府横向合作机制,加强各族群众动员参与机制,强化宣传教育机制,持续提升嵌入式治理的力度与效能,从而加速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
摘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理念,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鲜明主线和重要行动指南。为了更加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艺术形式,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影通过展现不同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与共同奋斗,彰显了民族间的团结与凝聚力,有利于让人们更加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与重要性。本文利用幻想主题分析的方法,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幻想主题、幻想类型、修辞愿景等的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