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际传播 话语策略 《中国日报》 《环球时报》英文版
摘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把握中国民族议题话语权、提升中华民族国际形象的核心话语,媒体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主体。文章从媒体应当传播怎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际又构建了怎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问题出发,以《中国日报》和《环球时报》英文版为研究对象,以共同体理论为支撑,采用语料库辅助话语分析法,对过去十年来涉民族问题报道展开研究,以“框架—故事—修辞”的话语表达逻辑考察媒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三大维度的阐释。研究发现,中国国际传播媒体已经形成了三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进路,即收益框架统筹下的进步故事,中华文明共创共享框架引领的交流故事和“血脉一体”家庭框架传递的团结故事。在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维度的阐释深度、多数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双向互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家国双重认同等方面,对外传播仍有一定优化空间。
关键词: “双高计划” 民族高职院校 产教融合共同体 互动机制
摘要: 在“双高计划”背景下,民族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存在部分合作项目与人才培养脱节、合作广度和深度不足及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缺失的问题。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例,民族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共同体互动机制的构建策略包括建立健全产教融合的政策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完善产教融合共同体运行管理机制。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政治态度 心理过程
摘要: 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及其生成机理,是梳理和总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路径的必要理论准备。现有研究主要从宏观的制度、结构层面探讨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未能进一步揭示结构和制度的微观心理基础,相对弱化了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本文立足于“中华民族”作为国家民族基本事实,聚焦“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心理本质、结构及其生成机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是国民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意识,是由政治性认知、情感和意志统合而成的总体性政治态度,具体包括国民对国家民族的感知、印象和知识,国民对国家民族的情感依托和各民族之间的情感纽带,国民拥护支持共同体的行动倾向等心理因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机理,是在共同利益、政治濡化、社会参照三个条件机制的作用下,国民接受知识、理解意义、坚定信仰的心理过程。在全体国民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聚力于夯实多民族国家内部的共同利益基础、充分发挥宪法法律法规和意识形态的塑造引领功能、建构良好的社会参照系统。
关键词: 中国民族管弦乐团 打击乐器 声音特性 作用
摘要: 中国民族管弦乐团中的打击乐器是音乐表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独特的声音特性和表现力为音乐作品注入了活力和动感。本文将探讨中国民族管弦乐团中常见的打击乐器、打击乐器的分类与特点、声音产生与传播机制以及在音乐表达中的作用,同时还将关注打击乐器制作技术、演奏技法和在音乐创作中的创新发展,以期全面展现打击乐器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团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摘要: 同宗民歌是指一首民歌母体,由此地流传到彼地,演变派生出若干子体民歌群落,并在一样的基础上构成的民歌群体。同宗民歌表现了不同地域、民族、时代的多元文化交融,审美内涵丰富。其中,《绣荷包》源于明清两代都甚为流行的俗曲,唱词内容基本与《白雪遗音》中的《绣荷包》有渊源,只是在具体的表达上存在一定的区别。曲调一部分以《小慧集》中的《绣荷包》为母体改编而成,另一部分是在本地音乐基础上发展而来。同宗民歌《绣荷包》在润腔的使用上亦各有异同。
摘要: 壮丽的大漠雪景,厚重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族风情,奇妙的非遗展演……这个冬天,亮丽北疆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打卡”,内蒙古冬季旅游更加“热起来”“火起来”。进入新时代,内蒙古自治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落实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以下简称“旅游促‘三交’计划”),
关键词: 中小学思政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体化教学
摘要: 内蒙古中小学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使命光荣。内蒙古中小学思政课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发挥思政课政治引导、价值塑造功能的体现,是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要求,是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的必然要求,是打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基础的需要。内蒙古中小学要以健全党组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领导机制、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素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结合起来、协同设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活动为思路,充分发挥中小学党组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政治保证作用,常态长效讲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学理念,深化中小学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研究,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素养,在中小学思政课全过程有形有感有效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关键词: 大思政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实践进路
摘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深化教育实践的现实所需,也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题中之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高校要主动顺应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发展需求,以“大思政课”为切入点,以打造“大师资”、善用“大课堂”、搭建“大平台”为着力点,重点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路,以期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力量。
摘要: 在当前这个文化多元性空前发展,物质需求充足、文化发展高度繁荣的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需要更多的探索。神话作为一种经典传统的文化形式,集中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人生、宇宙的认识和想象,汇聚了古代人们的丰富想象和智慧,以及对于世界的理解,展现出了强烈的民族特色和精神内涵,具有不朽的认知价值。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着悠久的交往史,在文化上有着许多相似性和共通点。探究两国神话所孕育的民族性格特质,是增进对两个民族认识的过程,也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真梳理,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摘要: 中国公学于1906年3月由归国留日学生创立,创办目标正如其校名:“中国人公有之学校”。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所重要的私立大学,其创立缘于留学生在日本抵制《取缔规则》的爱国运动,闭校于日本侵华战争的炮火中。创校者中不乏革命党人,尤其是同盟会成员,中国公学因此也成为重要的革命阵地。创立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深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爱国人士救亡图存的热潮。1898年张之洞所著《劝学篇》提出,日本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为留学西洋,留学生学成归国进行改革。同年,康有为、盛宣怀、杨深秀等维新派上书提倡留学日本事宜,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