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指标构建 经济基础 家庭经济状况满意度
摘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发展之纲。文章从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及法治意识三方面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综合测度指标,主要研究家庭经济状况对居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研究发现,居民对家庭经济状况的满意度能增强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且该情形在政治关注度不同或工作单位性质不同的群体中表现存在差异。进一步探究发现,居民个体的家庭特征及能力特征都会经由其家庭经济满意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影响。此外,家庭经济状况满意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作用在不同民族间均显著存在。
关键词: 党的领导 文化认同 团结奋斗 共同体意识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中思政课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对中华民族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帮助学生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有温度、有深度、有效度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 苗族文化 民族学校 校园景观 文化传承
摘要: 民族校园景观是民族校园物质文化的关键呈现载体,融合了校园空间中可触可感、具有实体形态的自然风貌与极富民族特色的文化标识,对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师生民族价值认同、促进民族间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聚焦苗族文化在王武寨民族小学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论述苗族文化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原则,通过对珙县苗族文化的深入剖析,探讨其元素如苗族技艺艺术、图案元素以及民俗活动等在校园平面布局、建筑景观、景观小品以及植物配置等方面的融入方式与实践效果。
关键词: 少数民族 乡村聚落景观 保护路径 韧性理论
摘要: 从政策、理论和实践3个维度探讨了乡村聚落景观保护的路径问题。在已有韧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有机韧性更新”的理念,并进一步提出了“有机韧性”“无机韧性”和“韧性断裂”的概念,并基于此分析了少数民族乡村聚落景观保护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从无机到有机”“从固化到活化”和“从孤本到范本”3条保护少数民族聚落景观的实践路径,以期推动我国乡村聚落景观保护工作,并在实践中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乡村聚落景观保护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政策执行 执行偏差 米特-霍恩政策执行系统模型
摘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文章基于米特-霍恩政策执行系统模型,依据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执行过程实际,从政策标准与目标、政策资源、执行机制、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和执行人员价值取向五个方面构建理论框架分析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文本与实践落差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外部环境机遇与挑战共存、政策目标的笼统与偏离、执行角色的模糊与冲突、执行机制的分割与乏力、执行资源的短缺与低效,加上多个影响因素的交叠效应,共同造成政策执行偏差,阻碍政策效能发挥。为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在纵向上要降低政策传递信息损耗、增强地方政府程序意识;在横向上要整合部门权责、优化资源配置,同时解锢治理主体思维定式与思想束缚、强化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参与意愿并改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微观环境。
关键词: 北疆文化 内蒙古民族音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传承 文化自信
摘要: 深入探讨内蒙古民族音乐在北疆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北疆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独特的草原文化和民族特色而闻名。从历史渊源、文化特征、传承角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多个维度分析了内蒙古民族音乐在北疆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研究发现,内蒙古民族音乐不仅是蒙古族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无价之宝,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要: 民族唱法是声乐艺术中一种常见的演唱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然而,民族唱法中男高音的演唱,却长期缺乏系统而全面的理论指导。众多采用民族唱法的男歌手在练习高音时面临重重困难,影响了演唱的整体效果。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民族唱法中男高音演唱技巧已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需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来加以引导。事实上,男高音唱法的关键在于在训练中掌握科学规律,结合每位演唱者独特的嗓音条件与基础,有针对性地实施技巧训练。
关键词: 多元文化 舞蹈编创 民族舞元素 融合
摘要: 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将民族舞元素融入舞蹈编排中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多元化背景下我国舞蹈编创与民族舞元素的融合之间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基于此,本研究以多元文化发展为背景,探讨民族舞元素的艺术价值及发展意义,并从创新舞蹈编创方式、重视多渠道融合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三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融合发展策略,为促进民族舞元素与舞蹈编创的深度融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民族集市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互动关系
摘要: 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玉溪市红塔区的青花街作为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多民族集市,在深度挖掘玉溪青花瓷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结合非遗、文创、餐饮、娱乐,形成一个综合性文旅小镇。青花街成为展示各民族文化的文化场域、进行科普和非遗传承的教育场域、提供饮食和娱乐服务的生活场域。在这些场域中,形成了多民族在空间上的共享、经济上的互嵌、文化上的互鉴,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共识心理以及共享、互鉴、创新的文化。
关键词: “龙”与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共享符号 华夏文明 北族政权 满族家谱
摘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首推“龙”。考古学界在史前文明时期的红山文化等多处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龙形实物文物,这些文物的分布范围遍及燕山以北,并且向黄河、长江中下游推进,证明龙植根于中华文明起源之中。红山文化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之间的交流,为华夏文明选择“龙”符号提供了重要契机。在这一过程中,黄帝逐渐从神话传说中走出,被尊奉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历经夏商周,龙的形象日益成熟,成为中华文明独具特色且代代传承的重要文化符号。秦统一中国后,“龙”符号作为中央王朝正统的象征,被各民族认同、共享。西夏、辽、金、元、清等中国北族政权在南下中原后,皆宣称自己是炎黄子孙,自诩为中央正统,以建立大一统国家为己任,因此也无一不尊崇“龙”。文章以“龙”是中华民族共享符号为研究的切入点,从传承谱系的角度研究龙的传承,着重对“龙”符号演变为中华民族共享符号的历史过程,中国北族政权对“龙”符号的尊崇、对传承中华文明的贡献展开论述,用“龙”符号生成为中华民族共享符号的历史叙事证明中华民族“五个共同”理念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