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民族地区
两山”转化
要素禀赋结构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之一。在这一背景下,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文章基于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理论框架,运用熵权法构建包含生态资源存量、环境承载阈值等维度的绿水青山指数,以及涵盖经济密度、产业升级等指标的金山银山评价体系,利用2011-2022民族八省区面板数据进行多重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民族地区绿水青山指数每提升1%,金山银山指数随之提升0.586%,验证了民族地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结论。机制分析表明:基础设施、资本、人力资本、公共服务的在民族地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据此提出政策路径。一是以新型基建为抓手推进生态资源数字化确权,构建“生态云平台”实现数据资产定价;二是实施“职业教育+生态技能”定向培养计划,培育本土化生态经济人才;三是通过“政务服务一网通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产业化项目;四是创新绿色金融工具,试点生态信托、碳汇质押等融资模式,形成“护生态—强产业—惠民生”的良性循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