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
融入思政课
教学
摘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要想构筑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是青少年把握党的先进思想的重要渠道,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大方面均存在契合之处。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性原则。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认同的有形认知、促进中华民族情感记忆的有感表达、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养成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初中一线《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进行访谈和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大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在融入过程中能够做到结合学生实际推动课程要求与融入内容有机结合;坚持数智化转型提高育人深度和实现家校协同育人从而扩大育人同心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还面临着教师理论掌握不够扎实、学生对融入内容兴趣不足、融入评价不够科学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对教师的系统性理论学习支持不够充分、融入方式丰富性不足、融入时资源挖掘不够充分、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因此,为了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研究在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通之处的基础上,从强化教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素养、优化教学方式、拓展教学资源、完善评价机制四个方面入手阐述优化融入、提升融入有效性的实施策略。最后,基于上述实施策略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上册《延续文化血脉》一课为例开展教学设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一线教师教学实践提供更有价值和更具可行性的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