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自我民族志 养老照护 社会工作
摘要: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家庭、社会养老负担进一步加重。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养老照护资源不平衡,相较而言,农民面临着更大的照护压力。文章运用自我民族志的研究范式和叙事方法,以“我”所在的农村多子女家庭照护临终家属的经历为研究对象,围绕“会爱与释怀”建构和解释个体照护体验。首先,笔者从回顾过去的照护经验形塑与改变“我”,通过“责任驱动”“情感体验”“互动重构”“意义生产”等四个方面建构照护中“爱”的出发、呈现、纠葛与延续。在此基础上,从建构当下/未来的照护,反思诊疗与赋能“我”,通过“共情”多元利益、“理解”附近叙事、“体觉”城乡差异等路径,从家庭互动模式、乡邻文化互动、医疗照护体系等层面理解照护的多面向,实现“释怀”。进而“反思”照护之惑,提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多子女家庭养老策略模型。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 精神家园 内在逻辑 实践路径
摘要: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共通的文化渊源和共有的价值追求。中医药文化以自主性知识体系厚植精神家园的文化底蕴,以核心价值理念标识精神家园的价值目标,以集体记忆筑牢精神家园的情感纽带。因此,在实践中要通过重温共同的历史记忆,在历史回溯中实现同频共振;巩固共同的情感纽带,在情感回升中助推民族兴旺;凝练共同的价值理念,在价值回归中聚力文化育人;共享共同的实践成果,在实践回应中护航人民健康。
关键词: 民族互嵌式社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基层治理
摘要: 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任务,通过个案研究,剖析北京市牛街街道在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与创新方面的历程及成效,进一步总结其具体路径,即坚持党建引领和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以改善民生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民族特色社区品牌、营造宜居社区环境、创新服务模式方法等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方式。本文通过总结北京市牛街街道在有效推动各民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过程中,实现空间层面融居、文化层面融洽、经济层面融通、社会层面融汇、心理层面融合的经验,为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借鉴。
关键词: 互联网 民族地区 民族交流 民族交往 民族交融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民族地区居民利用互联网开展民族间交往、交流与交融活动,既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红利,又面临感受不明晰、互动不足和网络意识形态入侵等问题。本文以贵州省贵阳市316份问卷数据为例,基于Stata 16.0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对民族地区交往、交流与交融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民族地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民生“三感”)在互联网促进交往和交流过程中发挥正向中介作用,但对高阶交融无显著中介效应;此外,互联网使用对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交流与交融的促进作用存在异质性,而在基础交往方面该异质性不明显。研究建议加强民族地区互联网普及与技能培训,关注民生“三感”的实际状况,优化差异化政策,推动“互联网+民族团结”实践,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
关键词: 民族共同体 苏辙 和合 强兵止战 久安和好 民族融合
摘要: 和合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深刻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两宋时期民族关系复杂,各民族在交流与冲突中实现文明互鉴、融合发展,中原地区凭借文化经济优势推动“义若一家”的社会整合格局。苏辙作为北宋重要的政治家、文学家,其诗文蕴含丰富的民族和合思想:提出“强兵止战”的“和戎”思想,主张通过富国强兵构建战略优势,追求以最小代价实现和平;倡导“久安和好”的民族共处理念,使辽期间的诗作彰显外交智慧与和平愿景,通过“弃地保和”换取长期稳定,展现超越即时领土得失的治理智慧;秉持“平等互利”“怀柔教化”的民族融合思想,主张平等对待南方少数民族,通过通商互信、文化教化促进民族融合。苏辙的民族和合思想,与当代民族政策深层契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借鉴。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网络空间 基本逻辑 矛盾调适
摘要: 网络空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空间,具有虚拟现实、重构现实、回嵌现实三重影响力,因此,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逻辑为物理空间数字化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得以拓宽;数字空间智能化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度得以延展;智能空间现实化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度得以提升。进一步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六个核心要素“是什么”“为什么”“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主客体是谁”“怎么做”,从理论、价值、时间、场域、主体、方法六个层面对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理路展开详尽讨论,并对其间呈现的矛盾给出调适建议,以期实现网络空间赋能的最大效应。
关键词: 西南民族地区 农文旅融合 水平测度 熵权TOPSIS法 fs/QCA
摘要: [目的]培育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方法]文中以黔东南州16个县市为研究对象,基于乡村地域协调系统和共生理论构建农文旅融合发展理论框架和评价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模型评价西南民族地区农文旅融合水平,运用模糊定性分析法(fs/QCA)进一步探讨西南民族地区农文旅融合的影响因素及其组态路径。[结果](1)西南民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整体水平偏低,50%研究对象处于较低水平及低水平,且地区差异性较大。其中研究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维度均值较低,文化传承维度均值位居第二,生态保护维度均值最高,同时地区差异性较大,且呈现梯级特性;(2)单因素必要性分析结果表明,资源禀赋、设施保障、政府支持与市场营销等所有条件变量均不足以单独构成必要条件;(3)影响西南民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有三种不同类型,即资源依赖型发展路径、政府主导型发展路径和市场驱动型发展路径,每种类型对应不同的影响因素组合。[结论]西南民族地区应当摒弃单一的传统农业或旅游发展模式,选择最适宜的影响因素组合策略,不断提升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水平,努力实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 抗战歌谣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用 启示
摘要: 在民族存亡危机和民族传统歌谣的共同影响下,各族人民在抗战期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作了大量的抗战歌谣。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歌谣在反侵略战争中发挥了教育、团结、引导和象征中华民族的作用,从而成为促进中华民族团结、进行全民族抗战的重要媒介,这在党史、中华民族史和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探究抗战歌谣在团结全民族抗战中的产生与作用可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重要经验和启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能。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
摘要: 精神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视角,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要求,是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和行动成效的必然之义。基于“物质生产方式”创新发展、“以往的活动”承继发展及“国家的需要”现实发展的生发机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从现实的个人、真正的共同体和精神生产力出发明确其三大价值层面,并在具体实践中,发挥精神生产主体能动性、提升精神生产产品丰富性、凸显精神生产方式现代性,以夯实其根本力量、内容形态和濡染能力。
关键词: 空间生产 民族村寨 体验优化
摘要: 民族村寨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空间生产,为游客创造了难忘的体验。但伴随商业空间的过度开发,游客的体验感和村寨的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冲击。为研究民族村寨的游客体验,以西江苗寨为例,探讨基于空间生产的游客体验优化策略。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从空间表征、空间实践、硬件设施、服务体验和文化特色五个方面对游客在特定空间生产场域的体验满意度进行分析,发现存在地域特色不足和旅游环境偏差;原始建筑保护不到位;景观真实性低、交通不便捷;服务态度较差、餐饮种类少;传统文化保护力度低等问题。建议重塑地域建筑特色,完善旅游环境;健全基础设施,保护原始建筑;整合资源配置,推动景区协同发展;提升服务态度,增加餐饮种类;深度挖掘文化底蕴,加强传统文化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