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边疆民族地区 职业教育 固边兴边富民 产教融合 共同富裕
摘要: 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肩负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边疆坚实防线、立足边疆资源禀赋及产业特色振兴边疆区域经济、增强边疆人民可行能力以推进边疆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然而,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仍面临着教育系统内部功能结构与场域联动松散导致的固边功能不显著,产教融合在地化协同与制度性供给不足导致的兴边动能释放不充分,以及终身职业教育社会培训与生涯发展短缺导致的富民效能提升不迅速等现实问题。为更好发挥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赋能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的功能作用,应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建设,强化意识形态安全,稳固边疆思想屏障;加强产教深度融合的多元主体联动机制建设,激活双循环格局下的产业链韧性,夯实边疆经济根基;加强终身职业教育普惠化与生涯服务协同机制建设,为提升边疆民生福祉提供可持续动力,扎实推动边疆人民共同富裕。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多元一体 一体之仁 话语体系
摘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的一个标识性概念就是“多元一体”。多元一体的理论话语,为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一把至关重要的钥匙。它潜藏着中华民族“多元化一”的历史性叙事和“多元一体”的共时性叙事。当前,学界围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本质性特征,不断展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深耕和学术推进,相继提出中华民族“政治一体、文化多元”论、“民族多元,国族一体”论、“以一统多,一体多元”论,以及“泯灭畛域,全民一体”之说。然而,既有研究缺乏从文明层面深度提炼中华民族的核心特征。事实上,中华民族是一个形神兼备的共同体。中华民族“形之维度”是“多元一体”,“神之维度”则是“一体之仁”。中华传统文化“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思想,历经千载演化而形成“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念。“一体之仁”理念的形成与传播,塑造了各民族共同的道德理念、文化心理和思维模式,驱动中华民族成为各民族相亲相爱的“爱的共同体”。唯有通观中华民族“结构的多元一体”与“文化的一体之仁”,才能更好地洞悉中华民族共同体复杂的多重面相。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摘要: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史料体系是建设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体系的任务和主要内容。2024年度学术界围绕此议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如何推进“三大体系”的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在“三大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与“三大体系”建设的关联等方面。其中理论体系研究聚焦于价值意蕴、内容构成、实践依循;话语体系研究集中于生成逻辑、话语类型分析、多维建构路径、对外话语叙事体系构建;史料体系研究则处于起步阶段,多作为“三大体系”整体性研究的一部分展开。本文通过文献梳理与述评鉴析,旨在归纳该议题的核心要点与研究范畴,揭示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存量与增量。
关键词: 西南地区 职业教育 民族技艺 活态传承
摘要: 西南地区职业教育在民族技艺的活态传承中扮演着承载文明记忆、焕新工匠技艺的关键角色。它不仅是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桥梁,更是推动民族技艺融入现代社会的创新驱动力。然而,在智能化、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民族技艺的传承正面临文化价值日渐模糊、技术路径亟待突破、内生动力衰减等多重挑战。西南地区藏族唐卡、苗族刺绣、彝族竹编等民族技艺的传承逻辑与现实困境表明,亟须依托职业教育构建系统化的传承机制与变革路径。基于此,应当进行文化再塑,锻造民族技艺与职业教育协同价值体系;展开技艺新生,铸就民族技艺活态传承的西南职业教育实践体系;实施生态共建,催生职业教育赋能民族技艺活态传承的合力,推动民族技艺在职业教育的沃土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关键词: 爱国主义记忆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集体记忆
摘要: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应对国际秩序重构与国内社会转型的重要思想武器,也是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价值引领。究其本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则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再现与重构,然集体记忆的形塑不是“凭空捏造”的,须借助不同记忆场域得以表征,如此民众方能进行回忆、识别和对记忆加以定位。而爱国主义记忆因所内蕴的“爱国主义”特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利益原则、固有属性及认同旨归等方面具有深刻的逻辑关联。因此,置身于爱国主义记忆场之中,有利于促使各民族成员在“国家—民族”的复合结构内深化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夯实中华民族情感根基以及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鉴于此,为充分发挥爱国主义记忆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效用,以政府公共资源为引领、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以家庭内生为基底及以社区治理为保障,全面探索爱国主义记忆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实现路向,以期在各族人民心中植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
摘要: 自2010年被初次提出之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一直是相关领域研究热点。从理论角度来看交往、交流、交融三者表现为从初级到高级的递进关系、辩证统一,过程中共同性逐渐增加。此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途径,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时代旗帜的当下,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对知网收录CSSCI期刊、2024年各类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学术论坛进行分析可知,2024年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聚焦于理论、史料、实践路径三个方面。
关键词: 数字叙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教育数字化
摘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仅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关键途径,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教育强国战略下,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教育常态化机制等维度厘清数字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在动因,从育人面向、育人内容、育人场域、育人方法等维度,明晰数字叙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过程中的多维样态,呈现人机交互叙事强化教育主体具身交互、沉浸式叙事场景促进教育思维深度融合、微粒型场景叙事催生教育空间多维扩展、个性化叙事教学实现教育方式灵活多变的教育新图景。基于此,从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指向、汇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环境的育人合力、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教育阵地、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治理的规训优势等四个方面推动数字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实现数字叙事实践效能提升,助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数字化进程。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研究生支教团 民族教育
摘要: 以N高校研究生支教团为代表的支教实践,生动诠释了教育援助在促进东西部协作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意义。支教团成员不仅通过深层的文化互动,还以教书育人为宗旨的教学工作开展,促进了他们与当地师生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然而,支教活动在时间、文化差异、教学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制约了以支教为载体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开展。通过采取“接力式”支教模式,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支教人员轮换体系,确保支教团能够持续不断地为民族地区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化交融并积极整合教师资源,能够更好地推动支教机制的创新。以N高校支教团成员为代表的青年学子,用投身西部建设的智慧与热情,展现了教育援助工作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深度互嵌,成为新时期讲好“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故事的生动再现。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两个结合” 根脉与魂脉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摘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承担着为中华民族培根铸魂、强基固本的重要使命,同时也内在地蕴含着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教育理路。在“两个结合”指引下,对根脉与魂脉的教育哲学追问,既是深化“铸牢”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也是防范化解“铸牢”教育实践表浅化、虚空化和碎片化等风险隐患的关键所在。“铸牢”教育之根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性,做好“铸牢”教育就是要坚守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的根脉,依托历史性根脉教育传承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基因与谱系;“铸牢”教育之魂在中华民族的现代性,做好“铸牢”教育就是要坚守中华民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魂脉,依托现代性魂脉教育培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伦理与魄力;“铸牢”教育之本归统于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做好“铸牢”教育就是要坚守中华民族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文脉,依托共同性文脉教育创造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形态与文明。由此三点,在分析“铸牢”教育之根脉与魂脉问题的同时,也揭示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教育理路之所在。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教师专业发展 民族地区教师
摘要: 教育家精神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内在契合性。针对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中存有教育理念难落地、知识结构不完善、教育能力较落后、教育情怀不牢固的现实,教育家精神从政治、社会、文化三个维度赋予了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需以教育家精神澄明教师现代教育理念形成的新路向、塑造教师知识结构均衡发展的新优势、优化教师教育能力的新结构以及厚植教师教育情怀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