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全民族抗战时期 中国共产党 纪律教育
摘要: 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自觉担负起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抗日的领导责任。为了坚持和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党不仅要通过纪律教育来在思想上政治上巩固迈向全国范围的群众性大党,也需要以自身模范的纪律团结全民、提高落后,并保证全党和党领导的军队有效贯彻执行党的路线。这一时期党的纪律教育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进行的。党的纪律教育突出强调为什么要遵守纪律的教育。在教育内容上突出表现为以民主集中制为中心的组织纪律和强调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的政治纪律,以及团结民众抗日中的军事纪律和群众纪律,且鲜明地表现出围绕党的“三大法宝”展开纪律教育的特征。
摘要: 大家上午好!我个人认为今天的学术活动是一个里程碑事件,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傅小兰老师邀请我在会上谈谈中国文化,所以我取了一个相当长的一个题目,这个题目是“大脑-认知-心理的整体性、复杂性、演化性的探索”,这涉及到脑科学,涉及到心理学,也涉及到一些现代的学科发展方向。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诗叫“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我引用这句话想表达,我不是心理学家,但经常参加心理学家的活动,向他们学习。
关键词: 民族地区现代化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民族复兴
摘要: 深刻理解民族地区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概念内涵,必须厘清其内在的同构式样态、互促式关系、协同式路径。同构式样态,体现为以国民身份塑造为逻辑起点,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价值旨归,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动力源头,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为战略目标。互促式关系,具体表现为民族地区现代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硬件支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民族地区现代化构筑中国基因。协同式路径,体现为以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为根本保证,同时要注重国民身份制度化、助推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多主体推进现代文明教育、推动民族地区文明培育与创建。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元哲学空间 空间政治学 想象的民族 空间转向
摘要: 空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元哲学话语。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向纵深推进,民族是“想象的”还是“现实的”的争论成为需要直面的基础性问题。根据亨利·列斐伏尔对空间和斐迪南·滕尼斯对共同体的经典划分,以及两者的高度互通性,共同体与空间的融合障碍基本得到了清除,并借助“民族—共同体—空间”的分析框架可以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空间形态区分为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进一步指出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面临着从空间定位向文化定性、从近端秩序向远端秩序、从政策理念向实践统一的三重空间转向。对此,中华民族共同体空间建设应在物质空间上做好开发和保护,在精神空间上做好形塑和引导,在社会空间上做好服务、确保安全,促进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唐代诗文 西南文学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摘要: 西南地区是唐朝重要的边塞防御地,也是多族群交会区域,聚集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唐代中后期,吐蕃开始东扩,南诏势力兴起,遂与唐在西南地区展开频繁激烈的军事对峙。与此同时,经济和政治上的互动往来又推动了西南各族群交融,带动了文化互动。唐代有关西南边塞的诗文通过对唐与吐蕃、南诏长期对峙与交往的纪录,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化进程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盛唐诗歌为边疆文人的创作提供了文学范式,西南地区奇特秀丽的文化景观、受中原文化辐射的民族诗人群体的出现,也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大一统 王阳明 民族关系思想 启示意义
摘要: 明朝大儒王阳明多次担任民族地区的官员,在与边疆民族频繁接触中,形成了“用夏变夷,宜有学校”“顺其情不违其俗,循其故不异其宜”“可抚则抚,当剿即剿”等民族关系思想。王阳明的民族关系思想基于心学“致良知”理念,又不拘泥于“夷夏之辨”的桎梏,提出文化教化、因俗而治与灵活施策相结合的治理策略,既维护中央集权,又尊重民族差异,形成了“华夷一体”的伦理理想。其思想对明代边疆稳定产生深远影响,为后世处理多民族国家治理中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提供了超越时空的思想资源与实践范式。
关键词: 南海更路簿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底蕴 社会功能 文明价值
摘要: 南海更路簿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于明清时期,是海南渔民往来于中国大陆沿海地区和南海诸岛之间的航海指南,展现了海南渔民的海洋文化自觉,更确证了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不容辩驳的主权。南海更路簿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积淀,具体表现在文化基因、社会功能和文明价值三个维度,为当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纵深与文化韧性,印证了“守海即守土”的永恒命题。
关键词: 健康科普 老年人 健康信息实践 网络民族志 信息交互
摘要: [目的/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群体在线健康科普信息实践中的主要传播体裁类型及交互方式,并分析触达对象的情感倾向,以优化老年健康科普的传播效果。[方法/过程]本研究采用网络民族志方法,运用体裁分析框架识别老年在线健康科普信息的体裁类型,并通过参与式观察解析交互方式,同时结合情感分析技术,考察不同体裁类型所引发的情感反应。[结果/结论]不同传播体裁的内容特征鲜明,并呈现出各异的情感倾向;多样的交互方式在提升传播效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传播体裁与交互方式相互作用,为优化线上健康科普的体裁设计与交互策略,以及促进老年群体的广泛参与提供了实践指导。
关键词: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民族地区 协同理论
摘要: 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在具体实践中,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推广普及工作涉及多层面、多主体,其中农牧民青壮年劳动力是国家通用语言推广普及工作的重点人群之一。研究发现该群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面临的三个现实挑战:一是作为“序参量”的部门分工和整合度不高;二是“伺服量”不精确、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三是“自组织”机制尚未有效形成。本文从协同理论的视角提出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机制,一是明确多元主体权责,优化沟通机制;二是注重教育专业特点,提升教育质量;三是构建多元合作机制,营造浓重的国家通用语言学习和使用氛围。
关键词: 组织传播 德国孔子学院 比较民族志 区域国别研究
摘要: 孔子学院的“被想象”与“理想化”成为其应对新时代格局实现升维发展的阻碍。通过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组合,以组织传播中的意义构建理论视角与比较民族志的外部比较法对德国杜伊斯堡与杜塞尔多夫两所孔子学院开展个案分析,从而阐释其相同/不同的运行模式。杜伊斯堡孔院灵活多变,积极运用当地数字社交平台,以儿童课/网络课的独特品牌扎根当地;杜塞尔多夫孔院虽具备外在经济层面的先天优势,同时也面临组织丛匮乏等诸多挑战。环境产生约束,组织自主创造。孔院与所处城市之间的信息互动关系具备独特性,同时可通过后续更多案例的论证形成类型与系统,实现普遍性,进而服务于孔子学院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