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跨境民族
文化耦合
认同建构
摘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核心命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作为文化实践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民族文化认同与共同体意识建构中具有独特价值。以中越跨境民族京族为典型案例,通过田野调查与跨学科理论分析,系统阐释京族非遗活态传承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耦合逻辑。研究结果表明,京族非遗通过哈节仪式、独弦琴技艺、渔作文化等活态实践,在“族群记忆赓续—文化符号共享—价值共识凝聚”三重维度上形成动态耦合路径:一方面以跨境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强化族群认同,另一方面通过符号重构与节庆互动,促进民族文化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研究进一步揭示,京族非遗在“以文固边”实践中,既维系着中越边境的文化纽带,又通过文化互鉴为共同体意识提供情感联结与认同根基。针对传承主体断层、文化传播效能不足等现实问题,提出构建“制度保障—教育浸润—产业赋能”的协同创新机制,为边疆民族地区非遗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推动民族文化互嵌共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提供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