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习近平
生态文明思想
人民性
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立场,即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之初就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人民群众不仅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主体与力量源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性理论成果。这一思想体系将人民性确立为根本属性,使其成为贯穿整个思想的价值红线与逻辑主线。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贯穿其形成、发展的全过程。本文从生成基础、核心要义、践行理路及当代价值四个方面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特征展开全面阐述。从理论渊源看,这一生态文明思想植根于三重理论滋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哲学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理论创新。从实践基础看,这一生态文明思想既立足于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现实需求,又回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迫切期待,体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辩证统一。习近平反复强调:“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生态文明建设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刻、集中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生态教育、推动绿色发展、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和谐发展之路,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经过党和人民的不懈奋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极大增强了人民的幸福感,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进而凸显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人民性方面具有多重价值。同时,这一思想体系科学把握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方位,为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实践路径。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交出了令人民满意的答卷,这一实践探索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责任担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特征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历史积淀,而且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意义。在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助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驱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