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生命共同体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国式现代化
摘要:
21世纪以来,在生产力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中心主义支配下的实践方式导致生态系统的反噬效应日益显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张,通过将自然纳入资本积累体系,完成了对生态系统的商品化重构,致使生态危机呈现出时空压缩的复合特征。极端气候常态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自然界的报复”现象,本质上是资本逻辑侵蚀生态阈限的必然结果。这种深层危机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构性矛盾,更将生态治理提升至人类文明存续的战略高度。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命题,既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时代阐释,也是破解全球生态困局的中国方案。本文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系统探究“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研究意义、思想渊源、本质内涵、时空协同、实践路径等方面,系统揭示这一理念的理论创新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首先,系统梳理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思想渊源与形成过程。本研究在中西历史的比较视野下,按照时间线梳理了中西文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西方的思想经历了从古希腊哲学对自然法则的探索,到中世纪人类中心主义的形成,再到工业革命后对生态问题的反思,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20世纪后,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西方国家开始强调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而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体现了对自然法则的尊重,并为生态文明的最终形成提供了思想根基。中国近现代以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也是对西方“征服自然”观点的批判。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历了快速工业化发展阶段,但这个时期也带来了自然环境污染问题。此后中国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并在21世纪初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习近平提出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深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了中国对生态保护的独特理解,区别于西方的生态思想与实践。
其次,系统阐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基本内涵、本质与价值。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整体性思维重构生态治理体系,通过统合自然生态网络与人类技术制度调节,构建主客互动的动态统一体;以系统性生态修复、法理协同机制及绿色技术创新突破传统治理困境,同时依托“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推动全球气候正义。其本质在于融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构建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新型关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与创新性转化、以及对当代生态治理实践的独创性贡献。
第三,从时空协同维度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发展逻辑。时空作为事物存在与变化的基本框架,具有辩证统一性:空间规定事物的位置与扩展,时间体现其动态过程性,二者相互渗透,构成人与自然互动的基础。工业社会在资本主义推动下,将时空异化为资本工具——时间被压缩为效率资源,空间被重组为全球化市场,高强度开发资源导致生态危机。工业资本主义的时空异化引发双重困境:在时间维度上,资本短期逐利压缩自然修复周期,透支资源威胁后代生存权,代际伦理因生态系统可持续性断裂而崩塌;在空间维度上,发达国家通过技术霸权转移污染,加剧全球南北资源分配不公,城乡、中心与边缘的空间不正义导致生态破坏与社会不平等交织。针对这一困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时空重构:时间上注重代际公平与生态长远性,空间上以生态系统整体性统筹治理,国内通过生态保护红线、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政策协调区域发展,国际层面倡导“共同但有区别责任”推动全球生态合作。该理念将人与自然关系视为动态历史过程,既批判资本主义时空异化的短视与掠夺性,又以系统性思维提出生态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路径,为应对生态危机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框架。
第四,系统探讨科技发展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双重影响。科技在历史进程中始终呈现矛盾性。一方面推动生产力进步,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逻辑下异化为生态破坏的工具。在资本主义框架下,科技沦为资本增值的附庸,其“征服自然”的意识形态加剧了生态困境。资本通过技术无节制开采矿产、石油,将短期利润凌驾于资源可持续性之上,形成“破坏—修复”的恶性循环;消费主义借科技制造虚假需求,掩盖资源消耗的真实代价,加深人与自然的疏离。信息革命进一步异化二者关系。面对这一困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提出科技重构路径:在价值层面,摒弃征服自然的工具理性,强调科技服务于生态共生;在实践层面,通过绿色技术和智慧手段协调资源利用与生态修复。生态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批判资本主义对科技的扭曲,主张在社会主义框架下,将技术创新与生态伦理结合,实现“保护—发展”的动态平衡。历史表明,科技既可成为生态危机的诱因,也能转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