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主题意义探究
三维语法理论
初中英语
被动语态
摘要:
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语法教学的目标是“在语境中有效地运用语法知识来理解和表达意义”,因此,教师应基于“形式—意义—使用”的三维动态语法观,引导学生在主题意义探究中学习目标语法项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中也强调教师要明确主题意义,建立语言特点与主题意义的关联。由此可见,基于三维语法理论的主题意义探究法已经成为当今中学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方法,但实际的教学并不尽如人意。虽然学习语法既要学习语言的形式,更要学习语言的意义已经逐渐成为共识,但由于教师普遍缺乏统一连贯的主题意识,不能根据语法教学的主题来整合并补充语篇,因此,即使教学的内容囊括了目标语法的形式、意义和使用条件,实际上学生仍是在孤立的情境下反复操练。本研究旨在探究基于三维语法理论的主题意义探究法对初中生“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学习的影响,包括对被动语态的形式、意义和使用三个维度学习的影响。
主要研究问题如下:
1.基于三维语法理论的主题意义探究法对初中生被动语态的学习有何影响?
2.基于三维语法理论的主题意义探究法对高、中、低水平初中生被动语态学习的影响有何差异?
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76名来自苏州市某初中二年级两个平行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控制班和实验班各38人。实验前,对控制班学生和实验班学生展开前测,结果表明这两个班学生的语法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实验中,教师在控制班使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进行教学,而在实验班使用基于三维语法理论的主题意义探究法进行教学。在被动语态的教学实验开始之前,研究者还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分别对两个班进行了两个课时的语法教学,教学内容与被动语态无关,其教学结果也不做统计分析。目的仅在于使各班学生熟悉各自的教学法,提高被动语态教学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实验后,对这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后测,探究基于三维语法理论的主题意义探究法对学生学习被动语态的影响。另外,研究者从实验班中随机选取五名高水平学生、五名中水平学生和五名低水平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并录音,录音内容转化成文本以便进一步的定性分析。
研究的主要发现有:(1)与语法翻译法相比,基于三维语法理论的主题意义探究法对初中生学习被动语态有着更显著的影响,尤其有利于初中生学习被动语态的意义。具体来说,就被动语态的形式维度而言,实验班和控制班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就被动语态的意义维度而言,实验班和控制班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就被动语态的使用维度而言,实验班和控制班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此外,比较两个班之间的平均分可以发现,实验班的学生在形式、意义、使用维度都表现出比控制班更好的成绩。
(2)基于三维语法理论的主题意义探究法对高水平和中水平学生的被动语态学习有显著的影响,但对低水平学生的效果不如其他两类学生那样好。尤其在形式维度和意义维度方面,高水平学生和中水平学生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这意味着中水平学生能和高水平学生表现得一样出色,因此,基于三维语法理论的主题意义探究法对中水平学生学习被动语态的形式和意义来说非常有效。在使用维度上,基于三维语法理论的主题意义探究法对高水平和中水平学生有积极作用,但由于作文评价的标准是多维的,因此,中水平学生的总体写作成绩并没有明显提高。另外,在访谈中研究者发现,虽然基于三维语法理论的主题意义探究法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低水平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但相比于语法翻译法来说,长篇的阅读和自主性较强的活动会给他们带来困扰。因此他们更倾向于直截了当的语法学习方式,同时辅以适当的情境活动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对英语语法教学有以下启示:首先,教师应勇于挑战自我,在语法教学中使用基于三维语法理论的主题意义探究法,将语法教学与价值观塑造相结合。其次,教师应整合不同类型的语法练习和活动,辩证地看待机械练习和交际性活动在语法学习中的作用。再次,教师应客观、科学地使用语法翻译法,根据情况将其与其他语法教学方法相结合,使它们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发挥各自的优势。最后,教师在进行语法教学时应考虑到高、中、低水平学生不同的能力,根据学生的水平灵活运用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