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热红外数据
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前兆异常
异常分析
摘要:
构造活动往往伴随着物质和能量的运动,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地表的热辐射状态,随着空间技术的快速发展,卫星红外遥感技术获得的热红外信息能够反映热辐射的动态变化。地震作为构造活动中的一种表现形式,研究震前孕震区热红外异常变化规律,也许能够为探寻发震机理,监测构造现今运动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
诸多研究表明,强震前孕震区的热辐射特征会呈现显著的异常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在地震发生前的数月内被捕捉到。为了深入研究这些异常信号,现有的传统热异常提取算法如RST算法、小波功率谱算法和透热指数算法等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算法通过不同的数学和物理原理,有效地提取和分析了地表温度、热辐射强度等关键参数的变化规律,为我们解析震前热异常的产生机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机器学习的快速发展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地震领域,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机器学习技术通过大规模数据的学习和分析,能够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和模式,为地震监测和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例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对地震前兆信号进行预测预警,还可以通过分析地震发生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序列,帮助学者们更好地理解地震活动的规律和机制。
本研究综合运用传统方法和深度学习技术,以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彼此的不足。传统方法的结果分析可以为深度学习模型的设计和优化提供指导,而深度学习则可以处理大规模数据,自动提取特征,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效率。因此,这一综合研究有望更好地理解地震活动的规律和机制,为地震监测和预测提供更多关键信息。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基于MODIS卫星的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月数据和NOAA卫星的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日数据,结合距平算法和RST(Robust Satellite Techniques)算法,对中国大陆西部5次强震的震前热红外异常开展了中期到短期的渐进式跟踪,从块体到断裂的角度,分析了孕震区内地震、构造活动与热红外异常三者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构造活动与地震的发生及热异常的出现存在紧密的联系,频繁出现热异常的块体与地震的发生对应关系较好,同时异常集中出现在震前90天时间内。第二部分基于长波辐射日数据,利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来预测震前热异常,以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作为评估指标,选出综合预测性能最好的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模型对玛多地震前的90天的OLR时间序列异常进行预测分析,研究地震的前兆信息。对预测到的异常进行时空尺度的特征分析,发现临震前会出现强而集中的异常,异常与断裂带的分布存在一定联系。最后利用几次随机震例对模型的鲁棒性进行检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LSTM预测模型的震前长波辐射时间序列分析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和应用前景。第三部分拓展了LSTM模型在预测研究区未来一年内最大震级的应用。选择包括b值、最大震级欠缺等在内的12个地震活动指标,以及划分时间窗和训练集与测试集比例,构建并优化了基于LSTM的预测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当时间窗设定为10年且训练集与测试集之比为8:2时,模型展现出最佳的预测性能。特别地,当考虑(5,6]震级区间内的地震事件时,模型的预测效果尤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