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高中生
学习意义感
影响因素
父母教养方式
未来取向
摘要:
学习意义感是学习者对于学习的价值及其与自我的关系的理性认知与情绪体验。学生学习意义感缺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但目前对学习意义感的研究不足,现有研究主要是从教育者和研究者的视角探讨如何提升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与学习者的日常体验存在较大距离,本研究尝试从当事人(高中生)视角出发探索学习意义感问题。研究采用质性和量化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混合设计,针对高中生学习意义感的内涵、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开展研究。研究一通过个体深度访谈收集信息,使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资料,探索了高中生学习意义感的内涵、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二在研究一基础上,编制了《高中生学习意义感问卷》;研究三使用前期编制的问卷,测查高中生学习意义感的现状,并验证父母教养方式及未来取向(指代研究一探索出来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与高中生学习意义感之间的关系模型。具体内容如下:
研究一遵循质性研究的目的性和强度抽样原则制定了抽样标准,采取过程性抽样的方式,直至理论饱和,共有12位高中生接受了个体深度访谈。每次访谈后会对资料进行初步分析;每位受访者进行完2次访谈后再抽取下一位受访者,依此类推。访谈共获取26万字的转录稿。使用扎根理论对资料进行分析,一级编码获得参考点1544个,提取出自由节点1312个,二级聚焦编码获得意义单元131个,三级理论编码提炼出树状节点20个,归纳为两个研究主题。研究主题1“高中生学习意义感内涵”包含9个树状节点,按覆盖参考点由多到少排序,依次为“取得学业成就”“维护自尊”“未来生活保障”“实现人生理想”“促进自我成长”“满足求知欲”“无学习意义感”“享受学习的过程”及“对优质资源和机会的竞争”。除“无学习意义感”之外,其他维度分别归属于直接意义感、间接意义感、当下意义感和未来意义感等模块。据此建构了高中生学习意义感内涵的扎根理论模型,并对学习意义感的重要性、有(或无)学习意义感的成因及不同学习意义感的转化做了讨论。研究主题2“高中生学习意义感的影响因素”包含11项,按覆盖参考点多少依次为“父母的管教”“学校教师的教育管理”“学习体验”“对未来的态度”“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同辈交往”“兴趣爱好”“他人故事”“个人重要事件”和“认知特点”。
研究二以研究一探索获得的学习意义感内涵的主要维度作为理论构想编制《高中生学习意义感问卷》。初始题项为36题。第一次施测从江苏省某高中的在读学生抽取研究样本;第二次施测从江苏省三所高中的在读学生中抽取研究样本。采用SPSS22.0和LISREL 8.8对收集的数据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经过数据分析和理论研讨,最终得到的《高中生学习意义感问卷》包含24个题项,划分为5个维度,采用Likert五级计分,题项均为正向计分。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98,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问卷得分越高说明个体的学习意义感越强。
研究三基于研究一所提取的高中生学习意义感的影响因素,选择其中较为重要的两个(“父母的管教”和“对未来的态度”)进一步探索学习意义感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由于时间不足以编制合适的测量工具,因此进行文献综述,使用父母教养方式、未来取向这两个含义接近、便于施测的心理学变量代替“父母的管教”和“对未来的态度”,建立与学习意义感之间的关系模型,即高中生的未来取向在其父母教养方式和学习意义感之间起中介作用。使用研究二编制的《高中生学习意义感问卷》及已有的《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作为测量工具,向江苏省两所高中发放组合问卷475份,回收有效问卷423份。使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验证了未来取向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意义感之间的中介作用。对研究三的结果做了进一步讨论,得出如下结论:(1)高中生学习意义感集中于较高水平,在性别和年级上差异显著。(2)父母教养方式中,高中生的父/母情感温暖均可以正向预测高中生的未来取向和学习意义感,父/母拒绝和父/母过度保护均可以负向预测高中生的未来取向;高中生未来取向可以正向预测学习意义感。(3)高中生的未来取向在父亲情感温暖和学习意义感之间、母亲情感温暖和学习意义感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
本研究最后对研究一、二、三的研究结果做了综合讨论,得出以下总结论:
(1)高中生学习意义感集中于较高水平,在性别和年级上差异显著。
(2)高中生学习意义感内涵包括“取得学业成就”“维护自尊”“未来生活保障”“实现人生理想”“促进自我成长”“满足求知欲”“无学习意义感”“享受学习的过程”及“对优质资源和机会的竞争”9个维度。除“无学习意义感”之外,其他维度分别归属于直接意义感、间接意义感、当下意义感和未来意义感等模块。其中,直接意义感与间接意义感相互影响,当下意义感是实现未来意义感的条件;有学习意义感和无学习意义感并非一成不变,在特定情境下会发生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