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土壤湿度
降尺度
集成学习
干旱监测
摘要:
土壤湿度是陆地生态系统水循环和能量收支的关键参数,陆面数据同化系统可获得时空连续的土壤湿度数据,但由于空间分辨率较低限制了进一步应用。为此,本文基于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V2.0)土壤湿度数据,分析了华北地区2019年不同深度(0~10、10~40和40~100 cm)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以0~10 cm土壤湿度为代表层,引入了最大信息系数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客观量化降尺度因子对土壤湿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优选影响较高的降尺度因子。采用梯度提升机、深度前馈神经网络、随机森林以及基于Stacking集成学习的四种方法,构建0~10 cm土壤湿度降尺度模型,使其空间分辨率从6 km降尺度至1 km,利用站点观测数据对降尺度结果进行精度评价与分析,并对降尺度前后数据计算的土壤相对湿度和河南典型区干旱情况监测开展了应用比较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从时间上看,华北地区0~10 cm土壤湿度的分布具有十分显著的年变化。随着土层的增加,曲线波动趋势逐渐趋于平滑。从空间上看,各层土壤湿度均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引入了最大信息系数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客观量化降尺度因子对0~10 cm土壤湿度的影响,综合相关系数、最大信息系数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结果,结合华北地区的实际区位情况,研究选择地表温度(LST)、地表反照率(Albedo)、高程(DEM)、土壤质地(Clay,Silt,Sand)、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DWI)作为土壤湿度降尺度的降尺度因子。(2)在华北地区,梯度提升机、深度前馈神经网络、随机森林以及基于Stacking集成学习等的四种土壤湿度降尺度结果,与原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具有相似规律,南部和沿海区域土壤湿度较高,中部和北部土壤湿度较低,平均土壤湿度均达到0.2 m3/m3以上。四种不同降尺度方法均有效提高了CLDAS土壤湿度产品的空间分辨率和精度,这可能是与降尺度模型输入参数中还包括部分站点土壤湿度信息,降尺度过程具有同化作用,使得降尺度同时进一步提高数据精度。四种方法绝对偏差均小于CLDAS产品,一定程度上改善高估现象。降尺度土壤湿度的精度高低依次是Stacking集成学习方法、随机森林、深度前馈神经网络、梯度提升机。原土壤湿度和四种不同降尺度方法的降尺度结果均能较好的体现土壤湿度的日变化特征,但大多数日次原土壤湿度存在高估现象,四种降尺度结果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低估。整体上,Stacking集成学习方法最优,与原土壤湿度相比,相关系数平均提高0.13,误差和偏差也有所降低。(3)研究利用站点观测数据,分析了降尺度前后数据计算的土壤相对湿度的差异,从空间分布上来看,CLDAS_Rsm(Rsm,Relative soil moisture)和Stacking_Rsm均呈现出从东向西降低的趋势,平均土壤相对湿度Stacking_Rsm比CLDAS_Rsm降低8%。Stacking_Rsm有效改善了西部和北部地区的均方根误差较大的站点。从时间序列来看,CLDAS_Rsm和Stacking_Rsm与观测日均值的整体曲线变化趋势和波动频率较为一致,但CLDAS_Rsm整体偏高。Stacking_Rsm相关系数整体平均提升0.087,均方根误差均低于CLDAS_Rsm,偏差整体降低了0.094。在月尺度变化中Stacking_Rsm在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和偏差三种指标均优于CLDAS_Rsm。(4)研究分析比较了2019年4~10月河南省干旱分布特征,CLDAS_Rsm偏干地区分布范围明显小于观测值和Stacking_Rsm,Stacking_Rsm与观测值空间变化趋势保持基本一致的的同时,其空间分布细节更为丰富。旬尺度下华北地区中部干旱频率低,四周干旱频率高,干旱频发中心主要位居河南省的南阳、驻马店和周口等地,以及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和承德北部。轻旱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其他三个等级,各个等级干旱均有发生。结合旬尺度下干旱强度空间分布可知,华北地区的东北部、中部、东部以及西南和东南局部地区干旱较为频繁,但重旱和特旱较少发生,因而旱情强度为轻旱;河南省南部、河北省西部以及北部地区,干旱频发,且旱情基本为轻旱—中旱,并伴有小范围的重旱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