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大学生
生命意义感
学习动机
学习倦怠
摘要:
当今是知识经济盛行的时代,各国的竞争演变为人才的竞争,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教育强国”,而大学生作为举足轻重的教育主体,担负着实现民族复兴和祖国发展的重大使命。然而,在大学生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较严重的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等学习倦怠的表现,这不仅直接对大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也会削弱国家人才国际竞争力和国家的整体实力。在大学里,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压力大并不是他们厌倦学习的主要原因,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或生活没有目标,对学习不感兴趣才是产生学习倦怠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引导大学生提高生命意义感,增强学习动机,减少学习倦怠现象,对建立高校大学生良好的学习学术氛围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及国内外学习倦怠相关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构建了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学习动机与学习倦怠的影响关系模型。本研究取样自山西财经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以王鑫强,游雅媛等的《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修订版(MLQ-C)》、万伟的《学习动机量表》和连榕、杨丽娴的《学习倦怠量表》为施测工具,对回收的426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检验了各个量表的信效度。同时,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生命意义感总体及各维度对学习倦怠有负向预测作用,且拥有意义感影响系数较大;生命意义感总体及各维度对学习动机有正向预测作用,且寻求意义感影响系数较大;学习动机总体及各维度对学习倦怠有负向预测作用,且内部动机影响系数较大;学习动机在生命意义感和学习倦怠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此外,本文还通过方差分析探讨了主要变量的人口学差异影响。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从提高生命意义感角度出发,改善大学生学习倦怠,具体措施包括:开展生命教育课程,重视生命意义教育;加强引导,帮助确立生活目标;感悟生命意义,提高生命意义感。从增强学习动机角度出发,改善大学生学习倦怠,具体措施包括: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提高自我责任感;积极强化内部动机,适度关注外部动机。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理论上的创新。以大学生生命意义感这一心理学名词为切入点,来探讨其对学习倦怠产生的影响,引入“学习动机”这一中介变量,构建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生命意义感-学习动机-学习倦怠”,分析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如何通过影响学习动机而间接地对学习倦怠产生影响,进一步丰富了对学习倦怠研究的视角,为后来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二,实践上的创新。以多所高校大学生为研究样本,探讨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学习动机和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依据各研究结论,及具体变量各维度的影响程度,提出减少样本高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的针对性建议。